第三季結束了,整體第三季SPY上漲0.25%,道瓊指數下跌2%,
QQQ上漲1%,指數看起來狀況還好,只不過有蠻多股票都已經回測年線,
甚至跌破年線,在選股方面,一直都是許多投資人的痛,
因為常見的納悶點就是:「為什麼業績還不錯,卻跌不停?」
目前有幾個爭執點,是多空兩邊比較大的歧見,
第一、總體經濟是持續復甦,不受新冠病毒影響的,
可是央行要慢慢回收資金,那股市就會大跌!
這邊空方的論調也有些奇怪,因為總體經濟既然是「持續復甦」,
那為什麼股市要看長空?
第二、市場已經發了這麼多錢出來,尤其是美國,
那難道都不用為這些鈔票埋單嗎?
這個後果可能步入日本後塵。
多方的想法則是認為「美國是美國」「日本是日本」,
日本狂印,但是失落了30幾年,美國不會如此。
因為美元的國際地位跟日元有所不同,
加上美國的包容性遠比日本高,整體經濟活躍度也很高,
這些都是不能直接套用日本來看的。
關於以上這兩點,事情總是邊走邊看,
沒辦法有人可以準確猜中未來的變化,
美國銀行(代號:BAC)分析師認為,物價連漲幾個月之後,
「停滯性通膨」 已經正式到來。
金融市場真正意識到經濟成長疲軟、通膨可能持續更久。
能源價格漲勢對市場就像當頭棒喝,大家終於明白,
現在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成長減弱、通膨升高。
一般來說,通膨是因為經濟持續增長,所以帶出了通膨,
可是如果沒有成長,然後高通膨,那企業跟消費者該怎麼辦?
明年金融市場將因為停滯性通膨更劇烈震盪。
雖然全世界都出現同樣情況,但美國的停滯性通膨更危險,
可能迫使決策官員比原本預測的更強硬收緊貨幣政策。
物價指數依舊攀高,股市會如何反應?
停滯性通膨是1970年代,當時通膨以兩位數的幅度上升,
加油站大排長龍,油價的上漲是通膨的必要條件之一。
未來油價如果下跌,這狀況就比較不用讓人擔心,
在美國,每個人出門都要有車,用油的需求比我們台灣要高許多,
油價如果上升,那對個人來說這等於實質所得停止增加甚至下滑,
購買力也會大受打擊。
用另一種白話的方式解釋,
假如每個月原本有4萬所得,生活開銷包含吃喝、交通、租金,
這三大項要花上3萬,那可能還能存下1萬,
這還是很努力存錢的情況下。
不過現在通膨持續上來,企業沒辦法給你太高的薪水,
4萬或者是小加薪變成4萬2好了,
可是那三大項的開銷卻直線上升到4萬,
那幾乎就成了月光族,甚至還要吃老本,
這對於整體社會的打擊當然很大。
目前美銀等投資銀行描述的情況,
現在屬於比較輕微的停滯性通膨,
也就是通膨不見得會從目前水準繼續往上走高,
但保持在這個位置的時間可能比預期更久。
美國勞工部上週五也公布,8月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
年增幅比7月再稍微擴大至4.3%,這也是30年來最高增速。
PCE物價指數是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更可靠的通膨指標,
因為追蹤的商品更廣泛,
也給替代品項(消費者用來取代高價商品的平價選擇)更高的權重。
從英國、中國到歐洲,世界各地陸續浮現能源荒,
代表物價上漲壓力依舊,而且可能比原本想像的更難隨著時間消散。
雖然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多次強調通膨是「暫時」或「過渡」現象,
會隨時間回落,不過他近日表示更明確說這個暫時會持續多久,
答案是會延續到2022年夏天。
股市進入第四季,原本也是傳統的零售業旺季,
感恩節的購買大節日,不過由於各大物流、零售業徵才吃緊,
人力不足,加上薪資成本快速攀高,
很可能讓這次的旺季不旺,簡單來說,消費者縮手一點,
而商家也會因為人事成本太高,反而賺的錢變少。
上圖為亞馬遜日線圖,目前準備回測年線支撐,以及前低的支撐。
價格3200美元左右要有效防守,要不然指標股將只剩下蘋果(代號:AAPL)、
輝達(代號:NVDA)撐盤。
目前看起來,經濟的復甦還是持續,重點是這個通膨還會不會上去,
對於通膨的數據,我們除了緊盯之外,
美國的債務上限問題,也已經是老掉牙的問題,
兩黨不會有人真的敢冒著成為千古罪人的風險,
讓美國倒債,這事情真的是黑天鵝,
如果真的發生,全世界也會不知道怎麼因應,
因為每人可以想到美國會倒債。
現在短線上的資訊流通很快,保留一些銀彈,
大盤拉回10~15%就應該要找強勢股買進,
沒有這麼多機會讓我們再看到金融海嘯,
大多數人其實也知道股市長期是往上走,
最大的虧錢主因:1.買到投機的爛公司 2. 買到大盤ETF還是抱不住
這兩點幾乎是全部虧錢投資人的共同點,
假如改善不了,那怎麼學投資應該都效果不佳。
第四季謹慎偏多看待,不用過於緊張,但也不要買太快,
資金不能一下子就用盡。
上圖為SPY日線圖,目前距離年線還有一大段距離,長線多方無礙。
祝各位一切順心,投資順利,謝謝你們的閱讀。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