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們與 NASDAQ 前中國區主席在會議及晚宴中的會談,可以清楚得到他對於當前市場的一個核心觀點:中國的金融市場還只是一個小嬰兒,市場普遍對於風險認知不足。是的,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是由機構所組成,然而目前中國市場的參與者卻有 70% ~ 80% 為非機構參與者,即是一般俗稱的中國大媽。機構與非機構參與者最大的根本性差異,就是在於兩者對於「投資」的詮釋截然不同。機構的資產龐大,並且起因於較妥善的風控機制與流動性問題,對價值型投資有較高的配置與偏好,長期來說能夠提供單邊市場發展的穩定度。目前中國市場中我們所接觸到的人可以簡單被劃分為二,第一種多數是在外資金融單位長期任職過的人員,他們擁有高度的風險意識;其二則為市場中絕對多數人,自去年底的股市上漲後,對於牛市二字已有堅定不移的信仰,然而這份信仰卻是在去年 10 月前所不具有的。引述 Tom Keene 在 6/27 發表於 Bloomberg 的文章內文:I'm not scared of the market; I am scared that everyone is certain I have no reason to be scared。
大陸股市瘋狂的起因在於利率,這個無風險資產的報酬率過高。以設立在華爾街或中環的大型投資銀行為例,若每年可穩定提供百分之五的穩定收益,則可成功吸引許多國家主權基金、退休基金、大型家族基金投資,因為鉅量資本的擁有者並不尋求財富翻倍,相反地,他們的第一要務是財富不能縮水、次要則為資本增長需要大於等於通貨膨脹係數,因此這種百分之五的「穩定」收益並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但中國國內的定期存款就幾乎可達到這樣的水準,因而各類金融產品必須提供一些成熟交易模型並不能達到的獲利率,方能對資金有足夠的吸引力。以去年中國最熱門的一檔陽光私募基金來說,2014 全年獲利率為 998%,卻在今年第一季淨值便下跌三分之一,可見其曝險程度。
除此之外,大多數中國境內陽光私募基金型態也承擔高度風險,對於資本市場的震盪再又提供充足的動能。多數陽光私募基金為優先劣後的結構型產品,以一般市場優先份額 8% ~ 12% 的成本來說,一個 1:3 的結構型資金對於交易者而言,獲利門檻就是初始劣後資金的 24% ~ 36% 之間,因而市場普遍使用過度槓桿,隨機致富的成分相對高出許多,基金清盤率也大。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 提供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