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交易市場可觸及的商品廣度並不高,無論是期貨或其衍生的選擇權,權證也不乏遭造市者玩弄著幾個希臘字母。股票市場則是產業集中,許多權值股具有高度相關性,對於一籃子投資法則的人來說,分攤標的能夠降低風險的效果並不理想。
然而在金融商品種類繁多的國家,一般交易人在開戶的同時就擁有多樣性選擇,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美國。民眾從日常報章或生活中已經能接觸到多方面知識,踏入市場前就已經對股票、指數期貨、選擇、權證以外的機會有更廣泛認識,包含債券、農產品、金屬、能源等。如此的環境成就了這些交易者與生俱來的優勢,他們得以更有效地將資金放置於適當位置,除了可得性較高以外,交易成本也比其他國家的經紀商複委託下單方式來得低。同時許多國內交易者認為,若連台灣市場都處理不好,何以跨足海外?並且對新商品、新市場的知識尋求或許又要耗費些許時間,成為進入門檻。但海外商品真的是一種難度更高的東西嗎?我們簡單討論下面兩個議題:直接交易的優勢 & 趨勢的發展與獲利性
[ 直接交易 ]
美元指數不斷攀升、非美元主要貨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跌、原油連續重挫,成為了國際市場近期重要的話題,許多趨勢的延續時間並不短,目前已有半年。並且基於市場的低效,趨勢具有某種程度可判斷性 ( 01/24 瑞郎套利;01/29 低效市場)。或許不少人也有這樣的經驗:交易者從國際事件或歐美主要市場中,無論由總體經濟或是基本、技術分析,主觀確立了某種走勢的發展,並經過反覆推敲連貫的影響後,最終歸納出這些現象對台灣標的的影響,據以做出反應。例如原油下跌,當交易者持續看跌原油,他或許推論到買進台灣的航運類股。然而油價的不斷走貶是否總能順利推升航運公司股價?油價的漲跌已經存在了一項 50/50 的不確定因素,推論的推疊只會讓不確定性更高。除了價格成本以外,企業股價仍受到諸多內部及外部因素影響,因此若交易者看空油價,他大可以直接交易原油這個物品,未必需要總是經過多層的推敲後強迫自己在某一個侷限市場中得到結論。繁雜的推論容易導致誤差的疊加,若再將根據交易盈虧回推至「油價」這個源頭作為檢討,可能再產生出不夠正確的經驗累積,接著依循這樣的經驗從事未來交易。因此,若當我們真的觀察到某些標的具有交易價值,為什麼不直接交易它?
[ 趨勢的發展與獲利性 ]
趨勢發展對順勢交易的技術分析、量化交易者尤其重要。然而我們如何界定一個可以獲利的波段是重要的關鍵。首先,較少商品的市場 ( 例如台指 ) 交易者容易衍生出包含複雜濾網的交易策略,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空手狀態,因此不斷試圖在不明顯的趨勢中定義多、空、突破等具有交易價值的現象。過多的條件未必能夠有效地增添交易表現,反而過度適應歷史資料。一段有效的趨勢總是顯而易見的。再者,每一個市場在不同的時候都有它常發性的特徵。一個能夠獲利的波段除了價格 Y 軸空間需要足夠以外,發展的平順度也很重要,後者常遭到交易者忽略。所指的平順度,是趨勢發生、轉折後,「交易系統足以反應的時間 / 總波段長度」,數值越低越好,數值過高僅看得到吃不到。由於技術指標天生落後於當前現象,亦即當交易者根據系統反應後的進場或翻單動作,這段延遲的時間在總波段高度比例不能過高。因此除了上下震盪幅度以外,有更多面向值得我們評估某個商品或市場是否具有交易價值,當標的目前沒有交易價值的時候,則不需要強行進場。
總而言之,無論對主觀或量化交易者來說,能夠有更多的商品選擇是不錯的優勢,我們無需在有限的少數標的內反覆判別趨勢。
真正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真正的趨勢顯而易見,它並不需要你反覆觀察與推論。如果在價格發展圖形中的第一眼你沒有發現趨勢,那麼就根本沒有趨勢可以跟隨。有了主趨勢,如何進出是下一步環節。當交易者能夠的在開闊的眾多市場、商品中找尋部標,相較起單一市場辛勤研判走向的優勢就不言而喻了。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 提供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