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交易者所使用的策略是為了每 100 萬台幣為一交易單位所設計 ( 單口交易策略、單商品 Position Sizing 口數調整策略、或是多商品策略 ),當市場成功驗證這個策略為正期望值且獲利累積至 200 萬時,交易者將買賣股數或口數加倍交易,是人之常情,也是合理的作法,但卻有許多人在這裡跌一跤。部位隨之增大的情況下不僅放大了獲利金額,也同步放大虧損金額。到底我們應該在多少權益數累積後增加整體曝險部位,又該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發展?
我們建議當整體權益數增加至「不因為中大型的常態性虧損而再次縮減至原部位」 的情況下執行部位加碼。
然而,部位增加的層面已經超過了一般的「策略面」範疇,而在權益數曲線管理的區塊中。以下討論權益曲線管理在部位加碼的應用程序:
- 當策略權益曲線偏離現象過高時,策略中止。
我們在日前同步刊載於幣圖誌的文章分享過權益曲線標準差的使用方式,用於評估策略一般性風險及可接受的虧損範圍。對任何一個策略而言,市場都有不適合它獲利的時段,通常一個完善的策略組合內也包含避開這些不利時間的濾網,採用不交易或是縮小部位的手法處理。然而,合理的濾網仍然無法避免市場長期處於不利於策略問題,例如以波動率為進場交易條件的單純順勢策略,當市場波動長期處於低值的時候,權益曲線會呈現離群值增多的現象,這時應採用「權益曲線標準差」的方式評估是否暫時性中止交易系統。以下說明:
採用 ( 權益均值 - x 個標準差 ) 的為「策略中止線」,x 設定值越大代表交易者願意承受的回檔風險越高。當權益數低於中止線後策略仍處於「模擬下單」的狀態,模擬仍處於市場狀態中的累積權益數,直至權益數回升至策略中止線上方再恢復執行實際下單。假設交易者使用日權益均值減一個標準差 ( x = 1 ) 為策略中止線時,意味他約略可以排除 16% 對於策略最不利的市場表現時間,當市場走勢使權益曲線低於 84% 常態成長時,暫時位於空手狀態。
- 使用權益曲線評估策略綜合特徵,用以計算適合的理論加碼權益數。
權益曲線的另一個好處是用於評估整體部位加碼的時機。倘若一個交易者將 ( 權益均值 ± 1.2 個標準差 ) 視為常態成長通道,搭配上述的策略中止線後,權益曲線下降幅度在不出現少見的黑天鵝事件時並不會低於這個通道區間的下緣線。若 1.2 個標準差數值是 20 萬,則表示每組投資組合的最大策略可承受虧損為 20 萬 ( 並非 MDD ),當同時執行 N 倍下單策略時,最大可承受虧損為 20N。演算到這個步驟,文初所提的加碼幅度計算就油然而生了:
若策略一個基準投資單位為 100 萬,目前下單倍數為 6,則應在權益數金額成長 140 萬 ( 20 x 7 = 140 ) 再加上單組策略的最大保證金上限後,將下單倍數增加為 7。
「虧損反而因為獲利而導致」 - 是不是一個奇怪卻又真實的邏輯呢 ? 若投資人將未將獲利與虧損的起因成功拆解,並查明正確發生的原因,那麼這種問題將不斷發生。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