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個科學家團隊為了測試在金融市場上的交易員績效如何,特別找了一群交易員來進行測試,給予他們若干的經濟指標、數據,請他們做出買進或賣出的交易判斷,並依據他們的判斷來結算績效;除此之外,為了比較實驗結果特別找了一群猴子來做為對照組,由猴子射飛鏢來決定交易方向,之後以飛鏢的買賣落點來結算績效;最終結果大出意料,由猴子隊以超過五成的勝率勝出,大敗訓練有素的交易員們。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一個很遙遠的議題,與我們的主題八竿子打不著,但其實恰恰相反,故事中科學團隊最後總結了交易員有個重大缺點導致他們敗給了猴子:遇事不決!交易員在大量的指標下無法做出快速、正確的判斷,程式交易最初的發展用意即是在於避免我們變成這批被打敗的交易員。
隨著程式交易發展日久,其優缺點逐漸為人們所討論,如下表:
優點 | 缺點 |
---|---|
1.避免人性弱點 | 1.缺乏基本面分析 |
2.大量資料處理 | 2.程式Bug導致作業風險(資訊系統風險) |
3.降低人力需求 | 3.交易成本問題 |
4.容易持續改進交易策略 | 4.不容易吃到大行情 |
5.容易鎖定獲利 | 5.交易策略彈性低 |
貓大曾服務於金融業,在踏入了解這個領域前曾經以為程式交易是一片藍海,一旦把一支賺錢的策略寫出來,不就可以一直賺、躺著賺、睡覺也在賺了嗎?隨著時間過去才知道這樣的觀念根本是大錯特錯!主要因為交易模型有生命週期,長則2~3年,短則3~5個月,賺錢的模型有一天終究會變成不賺錢、甚至賠錢的模型,原本不賺錢的模型從倉庫搬出來有的時候卻又會賺錢。有人歸咎於效率市場假說在程式交易領域無情的印證,有人認為這正代表模型的不夠完善;不過貓大認為這正是程式交易的本質,程式交易只是一種執行交易的工具,它執行了設計者主觀的交易看法,而這個策略看法才是影響損益的主要原因。也正因為交易模型有生命週期,因此定期的對模型進行檢討是程式交易者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個有經驗的程式交易者會不斷的充實自己的模型庫,一方面定期檢討線上的模型並持續改良,另一方面也會檢視自己的模型庫內是否有可重新利用的模型,避免遺珠。
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在字面上由程式(Program)與交易(Trade)兩個簡單的單字所構成,對於許多擁有相關知識的金融市場參與者也許在初次聽聞便可以大約猜到基本內容,既然程式交易是1980年代就興起的一門專業技術,經過三十年來的發展當然已經發展出眾多類型的策略模組、實作方法,要為程式交易分類無疑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從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觀點切入往往會得到不同的分類方式,因此本篇並不打算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然而要執行這件事情卻是一點也不簡單,貓大將程式交易環境歸納為六大部分:1.資訊基礎設備,2.資訊源,3.交易模型,4.下單系統,5.交易市場,6.模型檢討機制,我們將在下篇再與大家更深入的去討論這個大架構下必須注意的細節所在。
程式交易是相當主觀的,是策略模組的設計者將自身主觀的交易策略以規則描述、程式撰寫的方式明確的定義,交由電腦系統客觀的監測、等待價格訊號,並嚴格的執行此交易規則。其可幫助投資者避免猶豫不決,而能快速、正確地做出判斷。交易模型有其生命週期,因此定期的對模型進行檢討是程式交易者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個有經驗的程式交易者會不斷的充實自己的模型庫,一方面定期檢討線上的模型並持續改良,另一方面也會檢視自己的模型庫內是否有可重新利用的模型,避免遺珠。建議投資人可利用程式交易之優點,並以自身經驗做基本面等分析而進一步於其中獲利。
採礦貓
採礦貓過去在許多金控公司當過顧問,看到很多台灣散戶投資者被國外的投資公司坑殺,因而希望能提供散戶強大的投資工具與武器以提升獲利率、避免走上被坑殺的道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