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初出茅廬的程式交易員認為,程式交易這項工作只要把自己設計出來的交易模型寫好,讓系統可以跑出規則便已達成目標;至於使用坊間券商、期貨商下單系統的一般投資人,只要自己設定的規則可以自動下單買進、賣出、停損、停利,可能就覺得相當滿足。在有限資源、有限能力下,貓大認為這些標準並無不妥;但是對於以交易獲利最大化為目標且具有資源的投資機構而言,追逐0.000001秒的搶單勝負、交易執行的精確性、獲利最大化等目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相對於傳統的人工交易,在任何可以優化改善的環節中持續進行修正是程式交易的特點之一。
貓大在上週提到,程式交易環境可歸納為六個主要組成部分:
每個部份最終都將影響程式交易的效能及成果,注意每個可以改善的環節,有助於提高交易的勝率。
一、資訊基礎設備
資訊基礎設備指的是程式交易者用於執行交易所需的硬體設施,包含執行運算的電腦主機、傳送資料的網路設備、存放資訊的資料庫系統等組成部份。對於追求高速反應的高頻交易,或是與競爭對手策略相近而有搶單需求的程式交易策略而言,最容易產生瓶頸的環節通常不在電腦主機、伺服器的運算處理效能,而在網路傳輸速度及頻寬上,因此投資機構往往甘願花大錢投資在網路設備上。業界甚至有公司特意將機房搬至交易所機房附近,爭取任何一絲搶先對手的機會,可見資訊基礎設備在程式交易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的重要。
二、資訊源
資訊源,指的是用於做出投資決策所需的資訊,包含於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價格、金融商品的發行條件、特定主題的研究報告、重要事件的新聞、法人機構發表的經濟數據等等,對多數的程式交易模型而言選擇合適的資訊源也是程式交易相當重要的一項決策。由於一般投資機構、投資人無法獨力蒐集完整的投資資訊,因此往往委由專業的廠商提供,如全球知名的Bloomberg(彭博)及Thomson Reuters(路透),中國市場常用者為Wind(萬得),台灣市場常見者如精業、CMoney、TEJ等。根據資訊的內容、來源交易所/研究機構、即時更新/延遲提供、更新頻率、提供方式等服務內容的不同,收費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程式交易模型的設計者必須考量資訊源的資訊提供速度、採用資訊源的成本,在成本及效益上努力取得最大的平衡。
三、交易模型
交易模型包含計算各種金融商品價值的評價模型,用於定義買進、賣出、停損、停利與技術指標計算的交易運算規則,以及優化運算速度的演算法,還有測試模型績效的統計模型、回測模擬。交易模型是程式交易的知識核心,系統必須根據交易模型定義的規則運行,一個程式交易員往往有數個交易模型於線上同時運作交易,最終產生交易利益或損失,金融交易相當現實,所有的成敗都取決於「交易模型上線運作之後投資者是否有獲利」。
四、下單系統
交易系統是程式交易的執行者,系統的穩定性及速度往往也會影響著程式交易模型的成敗,使用者最忌諱者莫過於穿價、搶單槍不贏對手等情況,尤其在商品流動性不足、買賣價差大、掛單量較低的市場,下單系統搶單能力所擔負的重要性更形明顯。因此投資者於執行程式交易前,也必須對各廠商所提供的下單系統進行嚴密的評估、測試,另外為了避免系統出錯造成交易停擺,也必須有備用系統的支援;而資源充足的投資機構通常選擇自行開發下單系統,直接與各個交易所連線,藉由交易所定義好的資訊傳輸協定(Protocol)向交易所直接下單。
五、交易市場
交易市場泛指程式交易設計者所面臨的金融環境,包含可承做的商品類別及範圍、市場所在地的法令規範及會計準則、程式交易者可用資金額度大小與風險承受度等條件,又因交易商品不同而有流動性、成交手續費等限制。交易市場的條件往往會限制程式交易模型的可用策略,許多理論上可行的交易策略,在真實的交易市場上常常無法實現,在設計交易策略時及早將相關的條件納入考量,可以減少後續調整模型的成本,避免無謂的資源浪費。
六、模型檢討機制
貓大曾於上篇提及交易模型亦有其生命週期,模型建立且上線之後仍須不斷的檢討改善,模型檢討機制對於程式交易者而言亦如行軍布陣,程式交易員持續充實自己的模型庫增強軍備,挑選勝率較高的模型上陣打仗,打不贏就進廠維修改良,擁有一支強盛常勝的艦隊是所有程式交易從事者心中嚮往的境界,期望所有讀者日後都能擁有一支不敗的無敵艦隊,與大家共勉之。
採礦貓
採礦貓過去在許多金控公司當過顧問,看到很多台灣散戶投資者被國外的投資公司坑殺,因而希望能提供散戶強大的投資工具與武器以提升獲利率、避免走上被坑殺的道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