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4

遲鈍是你的好朋友 - 落後指標與價格正弦化



~ 遲鈍的指標後發先至,轉換成有能力過濾雜訊的快指標 ~

在「價位」、「時間」、「部位」、「商品」四種形式的交易濾鏡中,價位型態最常被有意識的使用,即是突破、區間、趨勢等由 K 棒收、開、高、低價格組成的量化模式 ( 例如均線、MACD、KD、RSI )。敝團隊在此要分享的是第二種 -「時間型態」中的特殊運用。


時間是一種濾鏡,一般以參數的形式出現在 K 棒時間長短與計算週期兩個方面。

技術分析中,K 棒是最普遍的價格走勢表現模式,但一個惱人的問題經常發生於此,甚至是許多交易者不斷調整的環節:時間週期。在不同的盤勢當中,可以將獲利最大化的時間週期皆不相同,因此交易者常因短暫的指標失效,或是急於抓取短期的眼前有事而經常性調整時間週期參數。

a) K棒時間長度:1 分 K、5 分 K、10 分 K、15 分 K、30 分 K、60 分 K、日 K、週 K、月 K。

b) 指標計算週期:5、10、25、50、100、200、週、月。

把上面幾個常見的數值做簡單排列組合,已經可以對應出 72 種時間週期計算方式 ( K 棒時間長度 9 * 週期 8 = 72 )。第一步可以做的簡化便是將其中一種固定為定數,再將另一個設為可變動參數。例如 5 分 K 週期 50 的均線敏感度幾乎趨近於 10 分 K 週期 25 的均線。亦即人們常常在煩惱的兩者之間已經可以刪去一半。

然而,到底指標要多快?又該多慢?快指標可以即時反應瞬息萬變的走勢,缺點在於盤整期間交易頻繁造成兩面虧損;慢指標則是反應遲鈍,在波段趨勢只能抓取到小部份中段獲利,偏偏又可以幫助避免盤整時的嚴重虧損。其實一個將遲鈍指標快速化的概念,便可以合併上述兩者的優勢。

「指標價格正弦化及穿透性」:走勢無法如三角函數中的正弦比例的曲線 ( Sin Wave ) 般轉換成具有固定振幅及波長的形式,但可以有效的量化走勢的起始、衰竭與反轉。

指標價格正弦化適用於原本為長短兩個週期計算後交叉分析的技術指標。這類型的技術分析的大原則為:當快指標向上穿越慢指標則為多頭趨勢,反之快指標向下穿越慢指標為空頭趨勢。其中所謂的多空頭趨勢是指短、中或長期,端看設計者使用的計算週期。( 指標範例或許不用特別說明了,有些微接觸過技術分析的交易者應該都嘗試過這類運用 )

正弦化的概念為把指標做的比原先慢指標更加鈍化,遲緩至足以顯現價格週期循環的特性。正因為這種落後特性,無需再搭配上一個快指標等待長短週期雙線交叉再反應多空互轉,因而後發先至。我們可以直接在指標數值第一次開始上升即判定為多頭 ( 買進 ) 訊號、首次下降時判定為空頭 ( 賣出 ) 訊號。



使用正弦化的另一個強處,就是它配置了較長的時間幅度,天生就具有過濾雜訊的特徵 ( 時間本身就是一種高效的濾鏡 ),因而結構簡單。簡單的系統才有良好的多商品穿透性,因為過度的走勢型態濾網及多參數最佳化達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回測績效,這類策略多是建構在看圖說故事,獲利是虛構出來的。

擁有單一標準化且具有穿透性的指標,股票投資人能從數千檔選擇中挑出適當的標的,因為非大型投資銀行的交易者並沒有強大的量化數理專家團隊作為後盾,將大量的股票以個別策略設計。

期貨及選擇權交易者亦然,除了預防過度配適 ( Overfitting:統計學中,過適現象指在調適一個模型時,使用過多參數使結果因過度適應資料而失去意義 ) 之外,當人們為了更好的市場選擇性及避免單一市場長期走入盤整階段,踏出台指期的單市場,面對新加坡、芝加哥、紐約、倫敦等交易所提供更多樣性的商品時,能以「萬法歸一」的交易系統面對各種商品及未來多變的市場,而非針對不同商品便把過往歷史 K 線圖縮放後,再依循肉眼觀察到的走勢進行策略設計。


正弦化的指標在於把價格成長階段週期化,因此除了可以判別多空,亦能使用於加減碼的計算。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