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聲音紛紛出爐:「太貴啦,現在要賣股票」。
這個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我們也相信漲多本身就是個利空,
需要突破市場的心理面,
在每一次新的行情完成前,
會經歷修正、測試、突破最後波段形成。
回頭講歷史很容易,
但在盤整或修正當下怎麼克服心理不確定性才是重點。
巴菲特在之前受訪時指出:
「現在的美股不便宜,但也還沒到太貴的程度。」
找出S&P500的歷史本益比資料,這可以說明這不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巴菲特當時還提到美股目前還在一個合理的大區間之內,
而股市本來就會每隔10年就創新高,
因為企業每年都會把獲利盈餘再投入到營運。
便宜和昂貴是相對的概念
很多讀者朋友問過我們:「之前有提過美股無法像去年那樣爆炸性地上漲,那是不是都不要投資了呢?」
並非美股不會上漲,
而是指數很難複製去年超過20%的漲幅,
透過有效的挑選個股,是有機會獲得超額報酬的。
我們都知道低買高賣才會賺錢,
那在目前的美國股市,是不是還有便宜可撿呢?
先來看看兩張圖:
第一張圖是台股當今股王,另一張則是中國股市走勢。
以絕對價格來說,你會毫不考慮買入中國股市,
因為你覺得很便宜,再跌有限。
那再舉個例子讓大家思考:
這是大家熟悉的黃金三年週線圖,
在每盎司1800美元之後每一次的下跌都有人覺得便宜,
如果只靠直覺式的「挑便宜」投資,
恐怕會掉入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陷阱。
其實便宜和昂貴都是相對的,就像對於美味可口的定義因人而異,
但在投資領域中,怎麼去建立一個「便宜or昂貴」的標準呢?
善用本益比PER
我們都希望可以買到「俗擱大碗」的東西,或吃到「C/P值」高的餐廳等,
在股票市場上,利用本益比很有機會找到被低估的股票,
進而達到「物超所值」的效果。
PER(PE ratio),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本益比,
所謂的「本」是股票的每股價格,
「益」是公司一年的每股稅後盈餘(EPS)。
本益比PER=股價(P)/ 每股稅後純益 (EPS)
你常聽到「本益比偏低」、「獲利不錯,但股價被低估了」,
大多是來自於PER的觀察。
那目前美國股市還有可以留意的族群嗎?
畢德歐夫團隊用大家熟悉的產業快速掃描看看。
相信這個商標拿出來大家都不陌生,是全球最大速食業者麥當勞,
目前一股的價格來到101.96美元,看到這個數字很多人二話不說先喊貴,
直接移出觀察名單。不過它目前的PER是18.4,
對照同業平均28.4的PER明顯偏低,
那其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呢?
PER不能忽略的細節
PER反映市場的預期從PER的計算中可看出它本身是個比值,
投資人面對相同的獲利下,
願意拿出多少錢來投資,
透露出市場對某個產業或公司的期待。
不是低PER就是買進訊號
如果一家企業長期都「不合理」的低於市場平均本益比,
那麼要另外轉向觀察產業競爭上是否有任何問題。
EPS不能暴起暴落
EPS穩定度是非常重要的,
因特定事件(如出售土地或廠房設備)等造成某年獲利暴增,
就不能列入考量,至少維持5年以上的穩定EPS表現。
使用PER也要分門別類
有些人習慣會用固定的PER推算合理股價,
不過我們建議同一種產業進行比較,
畢竟考慮的因素不盡相同,
A產業平均PER是25,
但B產業PER平均值可能是15。
也有人會拿電子股和傳產股做PER比較,這是明顯錯誤;
更精確地做,我們要找出相同性質,
需求市場類似的企業做比較,
才能在財報數字外,做到其他質化的功夫。
舉例:台灣的電信三雄就是市場供需功能很類似的企業。
獲利與成長並進
既然是用獲利去觀察某家公司,
營收成長率就很重要,
並同時觀察對手和整體產業的發展,
一般來說,營收成長會和PER相對稱,
20%的年營收成長率給予20的PER是相對合理的。
如同巴菲特說的,投資一家公司必須將自己當作是公司的經營者,
你拿錢買股票,一定也是期待業績長紅,
並充分反映在股價上。
獲利讓股價的表現有所本,
讓你少掉直覺式的射飛鏢選股。
今天拋磚引玉的方式希望大家喜歡,
加入更多指標可過濾出更多優質股票,
在繁複的圖表、計算之外,
指標篩選往往可達到反璞歸真的效果。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請分享給更多朋友閱讀。
謝謝!
一個好的觀念勝過很多武器,如同電影【葉問】中,雞毛撢子是打掃用具,卻也是教訓敵人的武器,工具沒有好壞問題,只有適不適合使用者的的問題。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把錢從左手換到右手~高配息的迷失
別想要短期致富,學習改變一生的力量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必轉)
價值上億美元~美股大戶們持股動向
100元美金買20間房屋還有找的城市---底特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