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由紀」這個經營者的角度,帶領大家從公司的財務報表找出公司的問題點,並且要如何改善,而經營者要如何了解財務報表的陷阱跟極限,作者也一一點出,更值得推薦的地方,除了故事內容好看,更以漫畫的方式呈現,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財務報表和財務知識,變的有趣而且容易了解,讓讀者能輕鬆的從書中獲得知識。
「利潤」不是唯一評斷商品的好壞
其中作者為了跟大家說明,怎樣的商品對公司而言才是好的商品,利用的壽司店的「鯖魚」跟「大肚鮪魚」做了比喻。「鯖魚」原料隨時都買的到,所以追求新鮮,今日進貨今日賣完,但因為單價低,「利潤也比較低」。
「大肚鮪魚」因為原料不好找,都會大批進貨,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化完庫存,但優點是單價較高,「利潤也比較高」。
假設這兩種商品,都賣出一樣金額的話,哪種商品對公司而言,是最好的商品??
想一想….其實不是利潤高的「大肚鮪魚」,而是「鯖魚」,為什麼??
除了庫存時間較短比較不會增加額外費用,最重要的是存貨週轉的速度,今日的存貨,今日變回現金,不會卡住公司太多資金。
也就是說「大肚鮪魚」花100萬日幣購買原料,二十天後賣完收回500萬日幣,「鯖魚」如果賣二十天要賺500萬日幣的話,每天就要賺25萬日幣,如果成本是一半的話,也就是只需要準備12.5萬日幣本金就能跟「大肚鮪魚」花100萬日幣達到同樣的成果。
再來我們從「鯖魚」跟「大肚鮪魚」的這個觀念,用台股的宏達電再舉一個例子,請先看下面這張表:

可以發現100年度跟101年度的平均銷貨日數變化,整整上升了50%之多,也就是說原本30天可以賣完,現在要45天才賣的完,資金卡的時間變長,自然的獲利能力也會減弱,股價當然不會有好表現啊!
所以不要再以為「利潤」就是全部,這容易在投資上做出錯誤的判斷。當然一個好的經營者,就是要克服「大肚鮪魚」的進貨管道或是銷貨速度,使「大肚鮪魚」變的跟「鯖魚」一樣容易銷售,這才是考驗經營者的地方。
報表科目裡的金額突然大增減要注意
搞懂財務報表對於大部分的投資朋友,一直是件頭痛的事情,而在《壽司幹嘛轉來轉去?》這本書作者也有提到,一般公司常出現的美化跟醜化財務報表,讀者們該如何從中判別,其實財務報表最容易作假的科目就是「庫存」跟「應收帳款」。作者也提出了幾種美化財務報表的方法:
1. 捏造虛構的交易,將賣不掉的庫存商品轉成已售出商品。
2. 提前計入下一期的銷貨收入,來美化當期報表。
3. 賣給子公司,把同樣的商品在母子公司間買賣,藉以累積銷貨收入與利潤,結果就是應收帳款跟庫存金額都膨脹了。
當然除了「庫存」跟「應收帳款」要注意外,在報表科目中金額突然大增或大減也要特別注意。
作者也提醒各位讀者,雖然能透過財務報表中各個科目的數字去了解該家公司的損益變化,但像是會使公司利澗減少的「銷貨退回」,財務報表也只會顯示出數字,並沒有辦法去了解其中被退貨的原因,所以會計不是無敵的,會計也是會有極限的!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大概了解基礎財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