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子房語錄:市場上需要的產品未必好賣。
表弟年近三十,與相戀兩年的女友論及婚嫁。最近兩人討論應該先買房子,有了新房再來籌備婚禮。結果,才看房子沒幾天,表弟就沮喪地跑來找我。
「子房哥,為什麼現在房子都那麼貴?」表弟秀給我手上一疊物件資料與新案DM,垂頭喪氣地說。「這些仲介跟代銷跟我說現在買點很好,而且這幾個案子以後可能都還會漲價。問題是,我根本就買不起呀!其他的一般人都這麼有錢嗎?」
我看了看他手上的物件資料與標價,都在千萬以上。便問他:「你有明確告知他們你的預算嗎?」
「有阿!」表弟坦然且有點生氣地說,「我們的預算只有600萬!」
表弟接著嘆氣說:「唉,子房哥,到處都是動輒千萬的房子,其他人都這麼有錢嗎?」
我隨手調閱研究資料庫並確認幾個數字,安慰他說:「不見得喔,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0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統計,平均來說台灣每戶每年所得約為115萬元,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約為90萬元。所以依照國際普遍認定的合理房價所得比,房價應該在所得的3~6倍來看,你的600萬購屋預算還算合理喔!」
「真的阿?」表弟睜大眼睛,慶幸自己還算處在平均值的區間。「如果是那些有錢人呢?仲介櫥窗貼滿滿那些動輒三五千萬以上的房子,有這麼多有錢人買單嗎?」表弟好奇了。
「嗯,以統計來說,如果你指的是『家庭所得五等分位』裡面的最高所得組,他們的每戶每年可支配所得在182萬左右。若仍以房價所得比3~6倍來計算,其合理可負擔房價預算也在1000萬上下。」我說。
「什麼?那到底為什麼住宅市場上都老是賣一大堆超過大家預算的房子,讓我們這些想買房子的首購族都充滿無力感呢?」表弟提出一個簡單又意義深遠的邏輯問題。
********************************************************************
回答表弟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提一位我在桃園專賣豪宅的房仲朋友L。
L在桃園的上南崁及中正藝文特區賣過許多上百坪豪宅,堪稱北桃園地區的豪宅天王。前陣子政府打房限縮貸款政策與奢侈稅的實施,讓他的業績大減。我曾經問他要不要回來照顧一下低總價的首購族,因為在桃園地區買房的台北上班族越來越多。
「由奢入儉難,回不去了!」專賣上千萬豪宅的L語重心長地說。
比起首購族的「一次售後等他十年換屋」,嘗過甜頭的房仲業者仍偏好照顧服務「一次下訂多戶,並持續買進賣出」的投資族,以及喜歡到各處「收集豪宅存貨」的貴婦大亨。
這是市場機制,沒有誰黑心。房仲從業人員每天工作到晚上十點,假日還要加班帶看,誰不希望把時間花在可以儘快成交且獲利好的物件,讓他可以早一點回家陪陪家人?
所以若有選擇機會,與其將時間精力花在買賣5件600萬的房子,還不如好好做成一件3000萬的成交。
在房地產市場裡,除非我們改變「成交才有錢拿,費用依成交金額比例計算」的房仲服務計費機制,市場將會持續推「好成交獲利高」的商品,但不一定是市場「真正需要」的商品。
有個解決之道,可參考日本不景氣的時候,百元日圓連鎖商店DAISO快速興起(即39元均一價大創百貨),讓日本民眾有平價消費的選擇,即使手頭現金吃緊,消費者仍可以愉快地走進去購足生活所需而且沒有壓力。
同理,因應國人家庭所得水準及短期看來大幅成長無望的事實,如果房仲代銷業能推出一個「600萬買房公益商店」,民眾走進來店裡看的物件都是總價600萬以內的房子,不用特別擔心房仲與代銷的眼光,以及咄咄逼人的加價壓力,也許可以降低首購族的買房無力感。
但為什麼說是公益呢?花同樣的買賣服務內容與時間,低總價的物件成交費用也相對少,所以得用最精簡有效率的資源及大量的生意去達成。從商業經營角度,若是量不夠大,就近乎公益行為。
但是,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大型房仲集團可能願意買單。
因此紅色子房想做個實驗,如果讀者認同「600萬買房公益商店」此一提議並分享按讚總計超過一萬,紅色子房就依此商請國內房仲大老儘速推出此一平台。如果讀者認同分享按讚超過五萬,紅色子房團隊乾脆就自己捲起袖子來幹囉!
同理,因應國人家庭所得水準及短期看來大幅成長無望的事實,如果房仲代銷業能推出一個「600萬買房公益商店」,民眾走進來店裡看的物件都是總價600萬以內的房子,不用特別擔心房仲與代銷的眼光,以及咄咄逼人的加價壓力,也許可以降低首購族的買房無力感。
但為什麼說是公益呢?花同樣的買賣服務內容與時間,低總價的物件成交費用也相對少,所以得用最精簡有效率的資源及大量的生意去達成。從商業經營角度,若是量不夠大,就近乎公益行為。
但是,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大型房仲集團可能願意買單。
因此紅色子房想做個實驗,如果讀者認同「600萬買房公益商店」此一提議並分享按讚總計超過一萬,紅色子房就依此商請國內房仲大老儘速推出此一平台。如果讀者認同分享按讚超過五萬,紅色子房團隊乾脆就自己捲起袖子來幹囉!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