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最近景氣低迷,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韌性」,遠超過別人對它的批評。
但是用放大鏡檢視下,中國快速地發展看起來有點紊亂,如同本周《經濟學人》特別報導所解釋的一樣:中國經濟有很多地方是有問題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存在令人意外的「缺乏效率」,這樣的事情是不應該發生的。未經證實下,局外人最主要關心的是:如果中國因歐元崩解而歷經嚴重的泡沫化,其經濟成長會不會跟著一起瓦解?當危機時刻來臨,中國很有可能向唱衰者證明自己的韌性。中國面臨為數可觀的難題,未來將會一一浮現。
《一分鐘譯者摘要》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因此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過去有很多人唱衰中國經濟,但是中國經濟依然展現出韌性,始終屹立不搖。
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正常和不公平的運作方式,恰巧為中國提供了充足的現金流,能夠抵抗金融環境惡劣的挑戰。因為中國的國營企業,占盡了所有有利可圖的市場。在「與民爭利」的環境下,中國政府可以透過法令來保護國有企業的獨占,然後用高於市場的公平價格賣給消費者。另外,貸款高利率、存款低利率兩者間的利差,完全進入了中國官員們的口袋了。
這些不好的特質,恰恰能在歐債危機後、資本市場緊縮的時刻,提供給銀行大量的金錢資助。但是,這不公平的制度不是萬靈丹,日子久了也會反噬整個中國經濟。
日本在泡沫經濟崩解的時候,人均GDP經過匯率轉換後,是美國當時的1.2倍。如果中國經濟崩解也是按照日本的劇本,中國還有好幾年的時間可以準備。
當然事實不會像《經濟學人》的推測,中國是個龐大又複雜的經濟體,不是用簡單的類比法就能推論出來的。
不公平又不穩定
局外人傾向於認為:中國是一個出口導向有效率的楷模國家,但實際上不全然如此。去年在工具機、建築物和基礎建設的投資,占全中國GDP成長的一半以上;然而出口對中國經濟成長貢獻度居然是「零」。這些投資裡面,有太多是來自於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受惠於不透明的國家補貼、市場保護和政治勢力的鼓勵貸款。有太多鋪張浪費的例子:無論是中國北方草原的鬼城 [注1],還是南方海岸廢棄的觀光景點。[注1]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城市名),因為開採豐富的煤礦資源而一夕致富。然而搭上了中國房市興起的浪潮,讓這個內陸都市大興土木,蓋了很多富麗堂皇的高樓,希望能成為內陸的經濟、商業中心。可是內蒙需求很小,蓋了過多的華麗高樓賣不出去,頓時成為地廣、樓多、人稀少的「鬼城」。
中國的經濟模式對它自己的人民也不公平。政府調控的利率政策,讓中國銀行能夠從存戶身上擷取利益,可以減少支付給他們的存款利息。設置市場競爭的障礙,以保護國有企業能以「過高」的價格販售商品給消費者。中國的戶籍制度,使得來自鄉村的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相同的國家福利。專橫的土地法律讓地方政府得以欺騙農民:以農業用途為藉口,低價向農民收購土地,實際則是進行商業開發。大多數這樣的暴利,最終都進入官員們的口袋。
中國「裙帶關係」、「滋意妄為」的經濟發展模式招致了許多批評,認為中國將步入其他發展快速經濟體的後塵:成長後馬上出現大規模經濟衰退。最近一個值得借鏡的例子,就是在1997年金融危機前的亞洲四小虎(龍)。這些小虎們依賴高度投資來提升經濟的高成長,雖然持續了一些時間,但是他們也被培養成溫室的花朵。只要「出口降低」、「投資減緩」和「外資出走」就會讓小虎們暴露在風險之中。評論家指出,中國不僅在投資速度遠超過過去的四小虎們,而且中國的銀行和民間放貸者也熱衷於放款,導致借貸的規模自2008年GDP的122%,大幅增長到2010年GDP的171%,因為當時正是中國政府大力倡導「刺激貸款 [注2]」的時刻。
[注2]中國為了因應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為了確保經濟持續地高度成長,於是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此舉確實為中國的基礎建設和房市帶來榮景、也保持了經濟成長,但是通膨的後遺症也在去年開始出現了。現在中國央行正採取「緊縮」的政策,在內需不夠強大的中國(過度依賴政府投資),面臨成長趨緩的日子不遠了。
然而,中國這套「不公正」的經濟模式,卻給予它無比「韌性」的特質。與四小虎不同,中國很少依賴國外的借款。中國經濟成長的資金來源,是來自廣大的人民,而非來自於善變不忠的外資。過去東南亞經濟體也發生相同的情形,目前有部份的歐元也是如此。中國的儲蓄率是GDP的51%,比起總投資占GDP的比例還高。另外,受到共產黨拑制的國有金融體系,實際上將人民的儲蓄拿來當作「延遲還款」和「違約」的周轉金。
顯而易見地,中國的銀行擁有高度的流動性。它們的「吸收存款」的金額遠高過「核定貸款」的數字,同時銀行們也將五分之一的存款,放置在央行裡當作準備金。充足的現金流讓中國銀行擁有「回購」有問題貸款的能力:透過晚幾個工作天的贖回,或是更即時地採取直接勾銷呆帳的動作。此外,中國央行具有防波堤的功用,因為中國官方統計的債務僅占GDP的25%。地方政府的債務可能是這數字的兩倍;即便如此,中國還是擁有雄厚的財力,能夠支助任何遭遇「資金短缺」威脅的銀行。
豐沛的資金同時也給予中國政府足夠的能力,可以彌補出口到歐洲產品數量上的衰退,並再一次地刺激經濟成長。中國政府花費許多金錢在基礎建設上,特別是當西方世界的顧客信貸緊縮的時刻。但是,需要政府資金挹注的單位也比比皆是。舉例,中國政府可能要投入兩倍的金錢在鄉村的醫療福利上,因為在中國每2200人僅能享有一個家庭醫生。如果一般的中國人知道當他們年老時會受到醫療保險的照顧,他們就會少儲蓄、把錢拿來消費。這能夠幫助提振內需,因為中國家庭單位的總消費僅比GDP的三分之一多一點點而已。
時間是站在我這邊!
這句話強調了中國長期要面對的問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國這番不正常、不公正的金融制度,恰恰能夠幫助中國度過未來幾年的危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建全的制度將反噬整個國家。當中國的人口開始老化與工資上漲時,人民儲蓄率就會開始出現滑落的現象。資金也是已經變得越難取得了,因為存戶已經受夠了不合理的低利息,他們需要其他的備案。有些存戶發現可以把他們的資產移出中國的方法,這造成了人民幣不尋常貶值的壓力。今年四月,在歷史新低的利率下,中國銀行的存款成長緩慢。所以中國將必須學習如何聰明地使用金錢,這需要移除私人投資的障礙,特別是目前被「奢持浪費」的國有企業所把持的有利可圖市場。這將需要減低銀行系統依賴的習性,以及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先別考慮未來10年中國在政治和社會上所需要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者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還好他們還有足夠的時間。悲觀主義者將中國與日本進行比較:與中國相同,日本是美國的債權國,並於1991年的時候泡沫經濟崩解。但是日本經濟泡沫來臨時,當時日本的人均GDP是美國的1.2倍(經過匯率轉換)。如果中國經濟能夠達到過去日本的水準,整個中國的GDP將會是美國的5倍之多。距離這樣的日子來臨,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走。
中國經濟的韌性,來自於不公平的金融體系。短期之內可以解決銀行的流動性,但長期而言仍會存在經濟泡沫化的風險。
藍詩圖盾
對於國際經濟和總體經濟有興趣,樂於翻譯有興趣的文章,分享給每一位朋友。
原文網址: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55915
《本文亦刊登在新女人生活 Womany.net》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