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希臘離開歐元並不是個好主意,但是時候為希臘烙跑作打算了。
[注1]GREXIT一字是由“Greek” + “Exit”來得。同理,愛爾蘭滾蛋、葡萄牙滾蛋、義大利滾蛋和西班牙滾蛋也是相同的造字原則。
[注2]首先,德拉克馬是希臘在加入歐元區以前,通行全國的貨幣單位。更重要的問題是:假使希臘離開歐元區,為什麼希臘人從「歐元」兌換到「新德拉克馬」會造成財富的損失呢?舉例,當政府說明天我們要開始正式使用新德拉克馬,政府保證可以用「1歐元兌換5新德拉克馬」,當你手上有100萬歐元,你可以換成500萬新德拉克馬。但是,由於全世界對希臘的信心不足,導致在國際上希臘幣貶值嚴重,沒人願意持有新德拉克馬。隨著時間過去,在匯率市場上,可能變成1000萬希臘元才能兌換100萬歐元,所以你手上的100萬歐元在轉換成希臘幣的過程中,縮水到只剩50萬歐元的價值。有人會想說:「可以不換成新德拉克馬嗎?」當然不行,屆時的希臘通行貨幣是新德拉克馬,你去市場買雞蛋就是要用新德拉克馬來購買。除非你擁有外匯帳戶,或者是提前將歐元移到國外。否則,在新德拉克馬貶值的過程中,希臘人手上的財富會跟著縮水。當貨幣貶值嚴重時,可怕的高通膨也就緊跟在後了。
《一分鐘譯者摘要》
隨著法國總理薩科齊在5月6日宣布敗選,顯示法國人民厭煩以德國為首的「拮樽開支」政策,並投下了反對票。緊接著,希臘5月9日的國會選舉讓激進左派聯盟(Syriza)一下子躍升為第二大黨。由於希臘第一大黨(新民主黨)組閣失敗,於是6月17日會再一次進行國會選舉,預料激進左派聯盟將會贏得第一大黨。
如日中天的氣勢,讓左派聯盟領袖艾利西斯‧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成為「會吵鬧的孩子有糖吃」的典型代表。他說服希臘人:我們可以不聽從德國「節樽開支」的要求,又可以繼續賴在歐元區不走,因為如果歐盟和IMF不拿錢救我們,希臘一破產將危及整個歐元體系,所以請各位希臘人跟我一起好吃懶做、一邊等著救援就好了。
齊普拉斯如此無賴的政治語言,惹惱了德國。德國絕不會因為希臘的威脅,而改變財政緊縮的政策,甚至已經有了「讓希臘滾蛋」的念頭了。
有人提議讓希臘離開會帶來某些好處,但是這樣的想法太過簡單。德國和法國的官方與私人銀行手中握有大量的希臘債券,倘若希臘宣佈破產、恢復德拉克馬、離開歐元體系,這些手中的債權將會變成廢紙,損失將難以估計。以目前歐洲疲軟的經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無論希臘去留與否,還是要為最壞的打算做準備。有以下兩個必要的緊急措施:
(1) 在希臘離開後,大量向希臘的銀行挹注資金,以增加希臘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並抑止信心危機蔓延至葡萄牙和西班牙。
(2) 迅速地整合歐元區的財政與金融系統:歐洲政治人物必須要盡早提出共同承擔損失與發行歐元債券的承諾。
希臘於6月17日的國會改選,將會左右希臘的命運。似乎還存留一絲待在歐元區的機會,只能將決定權留給希臘人民,這是一種民主的價值、也是一種自我負責的體現。
最近氣燄高漲的希臘政治人物,特別是激進左派聯盟(Syriza)的首腦艾利西斯‧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想要切斷歐洲各國和國際貨幣基金(IMF)債權人的援助。在債權人中(特別是德國),表現出堅定的態度並明確地指出:將不會因希臘地恐嚇而一再地修改援助案的協議內容。如果真如同現階段候選人的民調顯示,今年6月17日的國會選舉,希臘反對黨將會獲得多數席次。又如果希臘新政府真的捨棄援助協議,全世界真的會斷絕任何給予希臘的金援。爾後,將很難讓希臘待在歐元的名單裡。
目前已經有著一股希臘出走是無可避免的氣息,這在過去是被認為不可能的。歐元區的央行官員們現正開放地討論希臘出走的可能性。當從「不可能出走」轉變成「無可避免」,有一股逐漸變強的聲浪,主張讓希臘的出走是更好的決定。支持希臘離開的人認為:希臘將會獲得較便宜的貨幣(新德拉克馬),而且能讓剩下來的成員們打造出更緊密的財政和金融聯盟,剔除扯後腿的希臘後讓整件事情變得更容易。但是自我催眠地認為希臘出走是簡單或理想的做法,這完全錯誤。在最壞的事情發生之前,希臘的政治人物需要誠實地面對「離開歐元」所帶來的意涵是什麼。另外,如果最壞的事情發生,歐洲的政治人物需要更加勇敢地保護歐元的其他成員們。
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都滾蛋
希臘是導火線。大部分的歐豬國家都願意跳入「節樽開支」的火坑,因為逼不得已。齊普拉斯先生和他的夥伴們正在火上加油,鼓吹希臘可以某種程度上避免節樽開支、並同時留在歐元區名單裡的信念。事實上,無論是待在歐元區或是離開,希臘還是避免不了削減開支的政策。
在嚴苛的調降薪水與物價的情形下(這需要歷經預算削減的痛苦與財政結構的改革),希臘是可以在歐元區裡生存下來的。如果希臘真的離開,將需要更強力的特效藥才能解決病痛。斷絕國外資金的援助後,希臘仍然將面臨更嚴利的財政緊縮:這需要「一項自律的貨幣政策」和「一系列果敢的財政改革」,以保留便宜貨幣的好處,同時避免高通膨的發生。「自律」和「改革」在希臘的政治裡頭很少見。
更嚴重的是,希臘若匆忙地離開歐元區,將會踐踏自己國家的政治前途,因為希臘將承擔被驅逐出單一市場(歐元)的風險,甚至被踢出歐盟。歐盟可以保持希臘政治穩定,使之遠離如近期1974年的獨裁政權 [注3],並讓歐洲能夠免於創傷。檢視崛起的極端主義份子,就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如同激進的新納粹黃金黎明黨 [注4]一樣。
[注3]1967年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二世為了要增加自己的權力,以不正當的手段將總理趕下台,造成政治環境混亂,讓當時的雅典裝甲師指揮官史帝良諾(Stylianos Pattakos)武裝叛變成功,掌握希臘政權時間從1967年至1974年止。
[注4]金色黎明黨(希臘語: Χρυσή Αυγή, Chrysi Avgi,發音[xriˈsi avˈʝi]),希臘政黨,為極右翼組織。該黨現任領導人為Nikolaos Michaloliakos。學者與媒體認為該黨具有新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色彩。資料來源:Wekipedia。
如果希臘的選民勇於面對希臘離開的結果,歐元區的其他成員也得接受。希臘可能是一個小經濟體,但是在歐元各國的邊緣政策 [注5]與咆嘯聲中,倘若希臘離開歐元區,可不是一件小事。顯而易見地,倘若希臘選擇離開,將會引發違約。無論是希臘民間債券還是國債的違約,將會讓歐洲的銀行、企業和納稅人損失慘重。上述所說得還沒有考慮到風暴蔓延到整個疲軟的歐元區經濟。
[注5]邊緣政策是一種談判技巧,是由談判的A方,用恫嚇或欺瞞的方式來嚇唬B方,讓B覺得如果不按照A的要求,就會大難臨頭。簡單的說,就是A方將B方推向危險的邊緣(brink),迫使B方願意採納A方的請求。舉例,保險推銷員說服你購意外險,跟你說:「如果有一天你意外出車禍,醫療費是很貴的,可能以你的薪水會負擔不起,來吧!來買個意外險吧!每個月只要繳一點點,到時若真的發身意外,你就可以獲得保險理賠。」這種以說出對方害怕的痛處(paint point),來進行的說服或銷售技巧,就是一種邊緣政策。
對於如何離開單一貨幣,並沒有任何正式的機制。當分佈在整個歐元區的存戶和債券持有人,將他們的資產成為泡影的風險歸咎於希臘的離開,其他的國家也會應此而感到壓力。現在號稱強大的「防火牆」,其實沒有那麼強大。
人們正努力地避免災難發生。然而,政治的錯誤計算和金融業的混亂所影響的範圍,意謂著最糟該的情況可能真的會發生。如果金融業恐慌的情況迫使希臘在選前提早出走,將摧毀對於歐元區銀行安全性的信任程度。當希臘經濟緊縮,經濟學理論的參數 [注6]將取得一個平衡:資本將流出,加上債務負擔將慢慢擴大。當希臘的政治破產,民粹主義的警報器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
[注6]這裡的「參數」指得是「資本」和「負債」。本句話簡單地說,就是資本流出與負債增加。
這些危險需要緊急救援。第一,為了避免災害發生,歐洲央行必須準備為希臘的銀行提供足夠的資金以增加流動性 ─ 如果希臘最後真的脫離歐元,歐洲納稅人的損失將升高。第二,希臘出走後緊接而來的是周邊經濟體的信心危機,為了停止信心的日益下降,比起歐洲政治人物所承諾的時間,整個歐元區必須更快速地達成財政與金融的整合。
為了保護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銀行免於混亂,歐洲的政府官員將必須成立一個涵蓋整個歐元區的存款保險。並且要能向主權債市場的投資人再度保證,將會在歐元成員間盡快實行債務共同承擔的做法。歐洲人應該在今年初危機來臨前著手於這項計畫,但遭受德國抵制。看吧,這項計畫現在一定是匆匆忙忙地進行。
足以撼動民主搖籃的一票
希臘將由公投選舉決定是否繼續待在歐元體系。目前並不是完全絕望,有一個希臘的新聯盟「誓言」將謹守歐盟的救援協議,藉此獲得其他歐洲國家的援助。同一時間,給予銀行體系共同停損的承諾和推出一些歐洲債券的做法,最終我們可以看看是否歐元是否能存活下來、是否危險的擴散能夠終止。加上如果希臘是個獨立的金融問題,歐元區的復原情況將會變得更簡單一些。
歐洲的金融重整是歐元生存的必要條件。希臘正在引領出這份真理的時刻。特別是對德國的政治人物來說,必須要接受的這個邏輯:讓希臘的選民自己決定去留 [注7]。希臘脫離歐元區的觀點,意謂著歐洲政治人物必須趕快著手於救援工作。
[注7]本段話的主旨是,在今年六月份希臘的國會將重新改選,如果希臘人民支持激進左派聯盟,則希臘將可能離開歐元區。相反地,如果希臘人民選擇支持希臘留在歐元區的政治新聯盟,則希臘將維持歐元成員身分,將歐元體系的衝擊降到最低。德國目前最好能袖手旁觀、不要進行干預,最後希臘的去留還是要交給選民自己決定,這就是民主的價值與自我負責的態度。
我們都知道會吵的小孩有糖吃。可是當這個小孩吵過頭了,大人感到厭煩、不再給糖之後,小孩只能靠自己掙糖吃了。這就是希臘目前的寫照。
藍詩圖盾
對於國際經濟和總體經濟有興趣,樂於翻譯有興趣的文章,分享給每一位朋友。
原文網址: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55572
《本文亦刊登在新女人生活 Womany.net》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