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算很經典的書籍,
是不是如封面所寫「30年來最經典的個人投資指南」,
畢德歐夫不掛保證以免引起廣告之嫌,
不過這確實是一本很不錯看的書。
本書作者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是證券巿場和投資行為的經濟學者,
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曾於華爾街任證券分析師,
擔任數家大型投資公司的董事,
許多的經歷都是相當耀眼。
本書的第一部「股票及其價值」
主要是探討一些理論,以及過去金融市場上面的一些歷史。
而過去的股票價格真的可以成為未來的參考方向嗎?
當然還有講述當年的網路泡沫化,
不過這些已經不是年輕讀者所能體驗的了...
許多才踏進金融市場沒幾年的年輕投資人,
常會犯了一些交易的老毛病,就是心高氣傲,
總是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整個藍圖與事件都很了解。
但是歷史的真相我們經歷過了嗎?
在當時的網路泡沫,畢德歐夫也有幸參與到,
當時還差點想要大舉買進網路股「精業」,
股價還在200多元的時候,畢德歐夫竟然認為是低點,
現在想想實在可笑(還好沒做傻事)。
而美股當時最紅的莫過於思科(Cisco Systems)(NASDAQ:CSCO)。
本書的第二部主要是探討技術分析派與基本分析派的差異與效用,
我們直到現在還是有許多的財經節目或是書籍,
都是從這兩個派別去衍生出來的。
並且告訴讀者為什麼基本分析派也會馬前失蹄,
因為這種分析有三個瑕疵:
(一)資訊和分析可能不正確
(二)證券分析師對「價值」的估計可能不恰當
(三)市場不一定會「矯正錯誤」
這三個論點,也是畢德歐夫認為短線交易者不應該看財報作股票的原因。
但是長線投資的話,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本書最高潮的重點,在於第三部第十一章,
也是台灣投資人最關心的,
「對隨機漫步理論的攻擊:市場可預測嗎?」
本書作者甚至大膽做出了結論,
認為任何策略皆無法打敗大盤,
在書中甚至提出超過數十張的圖表論證,
表示基金業者都無法抗拒的事實,
那就是基金績效90%以上都輸給大盤。
(不代表畢德歐夫立場)
作者甚至提出他的基金經理人好友跟他說的,
他使用了一切方法,預測股價模式,
以及現代計量方法管理基金,
也曾經用過去20年的歷史資料做回測,
他們的基金確實最後高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3%的報酬,
但是實際上這20年扣除了稅金以及手續費後,
報酬率卻只是跟大盤相當,
這位經理人告訴他說:「我從沒見過不滿意的紙上測試結果」。
這句的意思畢德歐夫要送給喜歡買賣基金的讀者,
稍微改成「我從沒見過廣告文宣說績效不好的基金」,
意思是說各位讀者有興趣可以跑一趟銀行就知道,
櫃台常常放了很多的投資商品,非常眼花撩亂,
但是實際上這些基金業者過去有多少的基金都已經淘汰掉了?
所以本書作者也是提出類似的問題,
一家基金公司二十年來可能誕生了數百檔基金,
但是現階段存活的基金可能剩下15檔,
那這15檔基金的報酬事實上一定是非常好的。
這個觀念就像是之前所提到的存活者偏差。
不過畢德歐夫的看法比較偏重是市場規模越小,
越容易被公司內部人獲利,
例如---台股。
曾經問過幾個市場主力對於本書的看法,
(因為畢德歐夫還蠻喜歡這本書)
但是其中一個直接告訴畢德歐夫說:
「這本書舉例了一大堆圖表,然後呢?市場公司派就是賺走了不是嗎?」
股票市場上怎麼不會賺,就是靠養、套、殺,
美國市場或許跟台灣不太一樣,
但是台灣是不是常常有聽說某某人又賺走了幾千萬幾億的,
畢德歐夫不認同的說:「誰知道公司派或是你們也可能翻船啊!」
朋友:「XX公司董事長昨天才跟我吃飯講完未來三個月訂單,你說我知道不知道會不會漲?」
台灣大多數是電子公司,有哪家公司會連自己下個月訂單在哪都不知道的啊?
有的甚至未來一年都知道了勒!
所以畢德歐夫只能默默的捧著這本書回書房放著。
好像有點失落,畢竟如果市場真的沒有人賺錢的話,
那又怎麼會有這麼多前仆後繼的投資人想要踏入這個市場呢?
或許一切的想法就留待廣大的讀者來評斷吧!
我們總是心懷賺到龐大財富才踏入市場,
後來才發現穩定獲利竟是市場永恆之道。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個「讚」來支持幣圖誌。
或許您對下面文章有興趣
誰能複製股王「紅茶店」?
新聞:上週五1/21選擇權買方錯帳大賠千萬事件
買方錯帳慘賠千萬後續追蹤及總結(內附成交明細表)
過五關斬六將,下場見真章續集(補充事項)
面對市場,每個人都需要保持謙遜的心~交易室種類分享
實戰的精神在應變,不是預測
當沖輸掉的不是金錢,而是交易信心(複委託費用解析)
QE3啟動後美股距離歷史高點只剩600點~你準備好了嗎?
不公平社會下年輕人的謀生之路
台指期當沖之「投機的雲霄飛車--魂斷910」
交易者的恐懼與希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