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經濟學人料理】中國經濟榮景的弔詭



若想讓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反而必須要放棄目前這套運作良好的機制

從本期開始,我們特別為〈中國〉開闢了新的周專欄。這是《經濟學人》自1942年把〈美國〉獨自列為周專欄名稱、並詳加的報導以來,第一次為一個國家開闢新的周專欄 [注1]。主要的理由是,中國目前是世界的經濟強權,而且很快地將變成一個足以撼動美國的軍事力量。但是,我們同時也對中國的政治感到興趣:掌控它的是一個與全世界政治體制相左的系統。中國走的絕不是戰後日本的模式,也不會是印度模式。在長久的未來,中國模式將會「吸引」世界的其他國家,並同時造成他們的「不安」。

[注1]讀者讀到這裡,一定會覺得奇怪,到底什麼是把〈中國〉列為周專欄的名稱?其實《經濟學人》每一期的文章都有分類(分專欄),在本期之前,《經濟學人》總共有17個不同的專欄名稱。其中有〈世界頭條〉、〈世界領袖〉、〈美洲〉、〈美國〉、〈亞洲〉、〈歐洲〉、〈英國〉、〈財金〉…等不同的專欄名稱。隨著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經濟學人》認為有必要將中國的議題從〈亞洲〉專欄獨立出來,另闢名為〈中國〉的新專欄,就像1942年將〈美國〉專欄自〈美洲〉獨立出來一樣。

20年前的中國,是個距離世界強權遙遠的國家。經過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的屠殺 [注2]之後,中國的經濟改革步伐受到保守陣營的威脅,同時也面臨國際上的孤立。然後,在1992年初,就像一個大帝國歷經一場大躍進,鄧小平晚期「南巡 [注3]」各個致力於經濟改革的沿海省份。令人驚艷的繁榮為改革政策作了最有力的背書,鄧小平的傑作促成了現代中國的面貌。現在的經濟好到沒人知道過去是什麼樣子了。

[注2]原文用的單字是“massacre”,字面上的意思是「屠殺」的意思。無論任何人,用武力直接對手無寸鐵的學生攻擊,都是一種難以被容忍的罪過。

[注3]1992年春,已辭去所有正式職務的鄧小平考察了武昌、廣州、深圳、珠海與上海。依靠昔日的威望,鄧小平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在考察途中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他強調了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批評那些懷疑改革開放的人,明確表示「左」的東西對中國而言比「右」更可怕。「南巡」期間,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他說:「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他的南巡與講話使得中國重新步入改革開放的軌道。資料來源:wikipedia。


《一分鐘譯者摘要》
中國這20年來的繁榮興盛,讓全世界知道「沉睡的獅子」已然覺醒,將向世人展現它的雄姿英發。過去共產黨掌控市場的運作,確實讓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一日千里。但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轉型,過去在北京所引領的「政府投資」與全力支持的「出口貿易」都面臨到挑戰。

在經濟起步的階段、或是蕭條的時刻,政府投資確實能夠達到拉抬經濟的功效。但是,過度的政府投資將會造成無效率的浪費,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政府自「失落的十年」以來,為了拉抬經濟成長,政府長期過度的投資,最後的結果也不盡理想。美國與歐盟的蕭條,更是打擊中國的出口貿易。為了中國的發展,必須要拉抬「民間消費」。毫無疑問地,越自由的環境,肯定能給中國更有效率的市場。

因此,中國共產黨面臨一個看似矛盾,卻又有其道理的論證:中國的經濟因為國家良好的控制而成功,但若要取得更甜美的果實,就必須要「放下」長久以來對市場的干預。

在豐厚的經濟發展下,中國內部也不完全天下太平。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平均每年10%的經濟成長,是不夠分配給廣大的十幾億人口。因此,共產黨面臨很大的壓力,只要經濟成長一趨緩,人民的不滿與抗議活動就會隨之而來。

簡單來說,目前中國的問題至少有下列6項:
(1) 人口過多
(2) 物價、房價飆漲
(3) 銀行優先放貸給國營企業,造成私人企業籌措資金來源受到排擠
(4) 政府干預過多,必須學會放手
(5) 農民工的待遇極差,成為社會不安定因子
(6) 貪腐的情況嚴重

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強權之一,在未來的幾年,整個亞洲的繁榮與蕭條都維繫在中國這條巨龍身上。譯者衷心地希望中國能夠慢慢地解決其內部的問題,成為一個更自由平等的社會,引領亞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與富裕國家最近的窘境相比,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先別提太深層的問題,談談表像吧!中國社會正劇烈動盪。最近在廣東烏坎村發生的農民暴動,這還是鄧小平過去曾經南巡的地方;這禮拜在四川的藏族區所發生種族衝突;對房價崩盤的極度恐懼:這些都是削弱中南海力量的現象,使得共產黨的任務非常艱難。

共產黨的本能源自建黨多年以來的成功經驗:就是緊緊地抓住它的權柄。所以有些異議人士,例如余杰 [注4],他聲稱曾經被國安人員騷擾,目前已經離開中國到了美國。然而在這件事情上的反作用力,將使得共產黨更難做事。共產黨現在必須要做的,反而是學會「放手」的藝術。

[注4]余杰,過去因為幫助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而受到中國政府的「關切」。以於今年1月份抵達美國,並申請政治庇護。


中國的第三次革命

這個論證就要回歸到老鄧的洞見:如果不把經濟搞起來,結局將如同過去的蘇聯和東歐同志們一樣,中國共產黨就會走入歷史。鄧小平的改革,用新的經濟合法性,取代了瀕臨失敗的政治意識形態。共產黨的核心幹部以「衝勁」和「全心全意的態度」,著手改造中國,這幫助了西方人可以接觸到共產黨的權力核心。中國政府不只改革了惡名遠播、效率低下的國營企業,也引進了一些任人唯才的制度。

中國這種「政治控制」與「市場改革」的混合體,已經為它帶來巨大的利益。中國在過去20年來的崛起,表現得比任何快速成長的經濟體更加地亮眼。每一年的平均經濟成長是10%,而且有4.4億的中國人民已經脫離了貧窮 ─ 這個脫貧數量是史無前例的。

然而,若要讓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目前慣用的制度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中國與全世界都正在改變。

中國目前正擺脫全球的金融危機。但若要維持高度的成長,整個經濟發展的重心,應該從目前過度依賴的「政府投資」與「出口貿易」,轉移到「國內消費」這個區塊。這樣的轉換,必須依靠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就目前而言,中國的銀行將工人們存款大把大把地借給國營企業,這不僅降低了工人們的購買力,也剝奪了私有企業的資金來源 [注5]。中國政府的大量投資,形成了一種浪費,特別是當支撐中國經濟榮景的部分要素(例如便宜的土地與勞工)越來越稀少的時候。開放金融市場自由化,可以給予消費者更多的購買力,並讓私有資金的配置更有效率。

[注5]這段話的意思是:中國的國有銀行「過度地」將一般存戶的錢借貸給國銀企業,造成市面上的熱錢過多。這些熱錢被拿來「炒樓」和「炒股票」,導致物價高漲。舉例,對辛苦存錢的小張來說,好不容易存了100塊在銀行,原本在一個月前一顆雞蛋只要1塊錢(可以買100顆),可是現在漲價變成5塊錢(只能買20顆蛋),小張的購買力就因為銀行的過度放貸而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一些私人企業如果想要擴大事業規模、想跟銀行借錢,最後發現行不通,因為銀行的錢都給國銀企業借光了!私有企業籌措資金的來源,因而受到了國銀企業的嚴重排擠。

即使今日中國經濟成長只下滑一點,也足以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因為有很多人認為,國家如此富強的經濟奶水,涓涓細流到底部時,每個小老百姓分得的太少了。所有到城市找工作的農民工(Migrant workers [注6]),皆會被當作是二等公民,醫療和教育資源的取得非常困難。地方官員強行徵地也是造成人民無比憤怒的來源之一。沒有節制地進行工業化,正汙染中國的農作物與人民。貪腐日益擴大,搞的百姓怨聲載道。憤怒的人民可以透過網路互通聲息、彼此交流,這是前所未有的。

[注6]中國的農民工指的是,趁著田裡的工作比較空閒的時候,跑到都市打零工的人。在中國的戶籍管制很嚴格,一個從鄉下來的農夫(或是從其他省分來的高知識份子)即使在上海有工作,也不容易取得上海的戶籍。父母在上海沒有戶籍,生下來的小朋友也沒有戶籍,就享受不到上海政府對小朋友的福利與照顧。

共產黨官員聲稱,社會動盪的加劇,證明了自由化是危險的。勞動力移動,對官員來說,可能是幫助經濟成長的因素之一,但也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一個因素。工人的示威抗議,不僅打亂了生產步調,同時也威脅到經濟繁榮。民間的騷動,蘊藏了社會混亂的種子。官員們特別注意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為今年是新一代領導人上台的敏感時刻。

中國政府在權衡利益下,選擇使用「管制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這不只是單純地追求共產黨自身的利益而已。愛國主義者可能會煞有其事地爭辯說,許多人的個人生活壓力沒有想像中的大,還有很大的空間。而且對他們來說,「穩定」是遠比權利和自由來得更重要:畢竟,阿拉伯之春在中國只能挑起小小的迴響。

然而,有一些權利是中國老百姓真的需要的。對於隨著工作在國內四處遷徙的農民工,政府至少要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和健康資源,以及退休補助。人民若有結社的自由,將會幫助國家經濟的成長,絕不是阻礙。工會透過勸阻「未經工會同意的罷工活動(wildcat strike)」,來維持工廠的平靜。「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s [注7])」可以監督貪腐的情形。道觀、寺廟、教堂與清真寺,可以提供繁榮的中國社會一個管道,去施予恩會給需要的人。宗教和文化團體能夠教導人們: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貪得無厭的經濟成長而已。

[注7]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s),這個詞來自於英國。簡單來說,指的是為了維護「特定族群」的權利,而向政府施壓的團體。英國就有所為的「壓力團體名單」,這裡就提出幾個有趣的供大家參考:動物解放陣線(Animal Liberation Front, ALF)、英國工業聯盟(Consi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鄉村連線(Countryside Alliance)、小心浪費(Waste Watch),以及特別為父親的權利發聲的「為爸爸發聲(Father 4 Justice)」。被維護的族群並不侷限在人身上,還包含了動物和環境。譯者看到這些有趣的名字,也忍不注「撲吃」地笑了出來,真是創意無限。


我們現在該做些什麼

中國過去的流血事件,讓共產黨理解到自己最害怕的是社會的混亂失序。但歷史也告訴我們另一個教訓:無論是誰,只要緊抓著權柄不放,最後的下場都是一場空。這弔詭的道理告訴我們:即使過去政府控制市場的手段讓經濟蒸蒸日上,但中國若要在未來持續的富強,就必須要學會「放手」, 減少政府的扦制。部分的共產黨官員們正意識到這句話的道理。

對於非中國人來說,這件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學術研究的範疇。無論這個國家未來是否持續一個巨大的集權政體、或停滯、或解體,抑或按照我們的希望變成一個更自由更繁榮的國家。這件事不僅決定了中國的未來,也形塑了全世界的未來。

藍詩圖盾
現正在美國就讀經濟學研究所,師從國際經濟學家Winston Chang。藍詩圖盾對於國際經濟和總體經濟有興趣,樂於翻譯有興趣的文章,分享給每一位朋友。


原文網址: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43537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