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經濟學人料理】搶救倫敦大作戰!!

英國是全世界資本的源頭,但不懂得珍惜這樣的地位。真是個錯誤!!



向銀行家宣戰!! 抗議群眾從占領華爾街、占領倫敦,到占領每一個存在著本性魯莽、卻又短視近利的金融家們的城市。在過去的一年,這些新聞讓枯燥的經濟新聞增添了不少樂趣。然而,對銀行有敵意的並不僅侷限於左派的政黨。即便過去是銀行家們在英國國會的樁腳,如今也加入撻伐的陣營 ─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英國的程度更嚴重。英國首相,卡麥隆,已經承諾要「終結勢力過度的」倫敦金融業。他的內閣部長們,吹噓他們致力於「平衡」經濟,遠離危險的金融業、擁抱具誠信製造業。英格蘭銀行總裁 [注1]默文‧金爵士(Sir Mervyn King),已經養成了砲轟「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 [注2])」的習慣。因為金融家們只重視「下禮拜就要獲利(profits next week)」,這類追求短期利益的文化。在歐洲大陸的眼中來說,倫敦是一個令人感到厭惡與令人垂涎的綜合體。說他令人厭惡,是因為倫敦單獨促成了歐元危機;說他令人垂涎,在於倫敦的金融地位。那些聰明的法國和義大利金融家們,應該懂得用巴黎和羅馬之間的商業交易來取代之。

[注1]英格蘭銀行是英國的中央銀行。1694年以私有銀行的方式成立,直到1946年被收為國有。1997年英格蘭銀行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共機構,由政府全資所有,但擁有自己獨立的貨幣政策。資料來源:wikipedia。

[注2]我們日常生活所說的「倫敦」,指的是大倫敦都會區。但是,在倫敦都會區裡頭,還有兩個著名的次級行政區:分別為「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和「西敏市區(City of Westminster)」。其中「倫敦金融城」是全英國、甚至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所在地。「倫敦金融城」坐落在大倫敦都會區的正中央,而且「倫敦金融城」的面積正好是一平方英里(2.6平方公里),所以有個別名,叫作“Square Mile(平方里)”。全世界的金融服務業都在這狹小的面積設立據點,倫敦當地人則習慣以“The City”稱呼。


歐洲大陸領袖們對倫敦的攻擊,至少有個觀點是正面的:在他們的偽善與自私自利下,提醒了英國人什麼事情是暴露在風險之中。倫敦在許多的標準之下,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倘若倫敦的功能弱化,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 至少對英國人來說是不利的。更完善的銀行規範是必須的,特別是保護英國的納稅人。目前對於倫敦的抨擊,好像變成了一種琅琅上口的言語。但是撂倒了全世界最成功的、也是最活躍的、商業群體之一,真的是一個愚笨的行為 ─ 而且,我們也知道,卡麥隆不會希望將這個爛攤子留給他的繼任者。

《一分鐘譯者摘要》
倫敦,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英國在殖民時代、最顛峰的時期,大約掌控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被稱為「日不落國」。當時,在貿易發達的環境之下,倫敦成為全世界的經濟中心。不只是銀行業發達,為了保障航海商運的安全,倫敦在英國強大航軍優勢的幫助下,也成為最大的海上保險業務中心。即使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傷害、加上20世紀美國的崛起,倫敦昔日的風華不在,銀行業與保險業仍然在倫敦留下來了,甚至更加蓬勃發展。目前整個歐洲的金融中心就是在倫敦,奠基於過去大英帝國的輝煌,始終保持金融機構聚集的優勢。
在歐洲大陸,有兩個城市正虎視眈眈地覬覦倫敦的地位,分別是法國的巴黎和德國的法蘭克福。英國首相卡麥隆,在上個月的布魯塞爾會議,投下了否決票,反對針對於金融業規範的過度修法,導致英國被排除在「歐元+」的談判桌外。長久下來,將造成英國被孤立。連帶地,巴黎與法蘭克福就有更多機會將金融業務的中心拉回到歐洲大陸上。
英國的經濟發展其實已經到了極限,已經沒有什麼能再進步的空間了。談農業,比不上法國;談工業,又比不上德國。如果最後英國連金融業都失去了,在歐洲強權的舞台上,總有一天會黯然下台。1971年英國在北海發現油田,老天爺給了喘息一下的機會,否則英國的狀況只會比現在更淒涼。


真奇怪! 矽谷賺這麼多,也沒聽過加州要撻伐

金融業就是充分利用儲蓄,來放大金錢的能量,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產業。英國很擅長於此:在各種的金融市場裡頭引領著全世界,包含外匯與場外交易的衍伸性商品(OTC derivatives)。從英國的貿易盈餘來看,就能清楚知道倫敦的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注3])在哪裡。倫敦「金融服務業」和「保險業」的出口順差,在2011年前3季的總和占英國GDP的2.6%。若加上其他相關服務業來看,例如法律、會計和顧問諮詢,出口順差則占全國GDP的3%。英國金融業群體可以以如此龐大的規模賺進外匯收入,是令人眼紅的。沒有其他的國家可以向倫敦一般,金融業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能夠如此之大(即便是美國也不能)。再者,英國的國內經濟已經在衰退的邊緣掙扎,目前更需要的是仰賴任何可以運用的出口實力。

[注3]「比較利益」是用運在貿易上的經濟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手裡(擁有兩個以上)可以選擇的項目之間,選出一個相對有利的事情去做。就是在「比較」各個選項的「利益」大小後,所做出的最佳選擇。舉例,如果怪醫黑傑克不只醫術精湛,煮飯也超級好吃。假使黑傑克一天花八個小時,可以醫治50個病人並賺取台幣2萬元;花八小時做菜可以煮出20道菜並賺取台幣6000元。對黑傑克來說,同樣花八小時,當醫生的產出比較大(2萬元大於6000元),所以選擇醫生當作職業。另外一個人,阿基師不懂得幫病人開刀,只會煮煮薑湯幫病人去風寒。不過阿基師做菜的工夫不錯,即使手藝比不過黑傑克,還算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廚師。阿基師一天8小時只能醫治2個感冒病人並賺取2000元;8小時可以做菜出15道菜並賺取4000元。對阿基師來說,選擇當廚師的利益大於當一名醫生。即使黑傑克當廚師的產能比阿基師高,黑傑克仍然必須放棄他的廚師夢。最後,黑傑克可以出售「醫術」給阿基師,阿基師也能出售「廚藝」給黑傑克,兩人之間的交易就是有效率的。

然而,目前倫敦面臨兩種的威脅:第一種是無力解決,第二種是有能力解決的。即便是更聰明的政治人物來治理,倫敦在未來的幾年還是會步入衰退。新的抵押貸款核准案件,僅是歐元危機前的一半。這意味著,零售銀行(Retail bank [注4])的業務將會減少。目前在全英國金融業的工作人數,遠比3年前的水準降低了7%。富裕國家的經濟退縮,加上了無生氣的資產市場,以整體出口的金融服務來看,意味著能帶來豐厚的金融服務費用將來到歷年的最低點,甚至是數十年來的谷底。越加緊縮的金融規範,也就會造成利潤的空間變得越小。如此一來,必定會有一些併購交易的案子,會轉移到新興國家。而這些國家的政府,致力於發展自己的金融中心。

[注4]零售銀行(Retail Bank),是銀行的類型之一,它們的服務對象是普羅大眾市民、中小企及個人小戶。零售銀行服務客戶通常是透過銀行分行、自動櫃員機及網上銀行等交往的。與之對應的是批發銀行(Wholesale Bank)。資料來源:MBA智庫百科。

亞洲目前仍存在著機會。儘管中國和印度只有不發達的金融市場,而英國在這方面是世界翹楚。倘若倫敦能成全世界美元交易的中心,為何未來不能成為人民幣的交易中心呢?歐洲大陸不發達的個人金融市場,應該也是倫敦的下一個目標。

但是,只有英國在金融規範、稅制與移民的議題上提出合適的政策,倫敦才能成功地擊敗其他金融中心。就金融規範來說,有一個可以理解的恐懼是:一個規模龐大的金融服務產業,代表著納稅人承擔著巨大的風險。維克爾委員會(Vickers Commission)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事,將嚴密規範的國內銀行系統(這是讓國內納稅人承擔風險的地方),從更自由的國際資本市場裡頭分割出來。相反地,布魯塞爾會議所提出的許多方案,看起來是會造成金融業的傷害。布魯塞爾會議中的一些方案,例如,金融交易稅可能會被英國否決。其他的法案應該會獲得多數歐盟成員的投票支持。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保護倫敦的地位,實際上是為了避免向英國保守黨的歐洲懷疑論議員「推銷」更加一體化的歐洲,所以卡麥隆先生在上個月疏遠他的歐洲盟友。這就給了倫敦的敵手很好的藉口,來攻擊倫敦這個城市。

英國政府自身在「稅制」與「移民」的政策上,也造成了很多的傷害。2010年工黨內閣推行50%的稅率,幫英國賺進少量的稅收,但也讓倫敦成為10大金融中心裡頭付稅最重的城市,特別是對富人而言。這一世代居住在倫敦的金融鉅子們,他們住在倫敦、也喜歡倫敦,或許可以短時間地容忍高賦稅;但是,新一代的年輕銀行家們正被瑞士、香港和杜拜所吸引。就移民政策而言,最好贏得亞洲事業的方法是吸引年輕的亞洲金融家來倫敦居住。對於有才能的移民採取嚴格管制,傷害了倫敦的發展 ─ 而事實上影響到了英國商業的各個層面。


讓股票經理人改行去生產汽車?!
加上其他的瘋狂白日夢

政治人物和監管單位有著各式各樣的藉口。目前貿然地取消50%的稅率是會有政治上的危險。接著,移民在英國社會並不受到歡迎。而且,他們堅持主張,認為不實行開放的移民政策,對倫敦金融城來說,受到攻擊的風險很小。因為倫敦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不是短時間裡面就可以複製的。倫敦商業長時間的工時,恰巧連結了亞洲市場的收盤時間與紐約市場的開盤時間。在倫敦交易,促使「資金流動性」和「操盤技術」有了良性的循環。但,即使強大如此、難以撼動的優點,仍然有可以被攻破的地方。無論在何處,每決定設立一個新的交易平台,假以時日,就會威脅到倫敦身為一個領先的金融中心之地位。

經濟自身運作良好,尤其是當他們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內在競爭力的時候。因此,英國應該主導一個相對廣大的金融板塊,而且政治人物們也應該支持倫敦,而不是扯後腿。如果政治人物們持續這種惡意的忽視,倫敦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失去了全世界最成功的金融事業群,也失去了能夠讓下一代有足夠的收入、維持英式優雅生活的希望。

藍詩圖盾
現正在美國就讀經濟學研究所,師從國際經濟學家Winston Chang。藍詩圖盾對於國際經濟和總體經濟有興趣,樂於翻譯有興趣的文章,分享給每一位朋友。


原文網址: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42417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