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els of fortune : the history of speculation from scandal to respectability)
本書作者蓋斯特(Charles R. Geisst)曾經在倫敦多家投資銀行,擔任過資本市場分析師與投資銀行家,教過政治學與財務學,是著名的企業史學家,也是出版過包含<華爾街百年史>、<最後的夥伴>、<美國的獨佔事業>…等作品的暢銷書作者。
譬如,書中有段描寫十九世紀艾莫爾與雷特兩位作手間的交鋒:…艾莫爾向雷特攤牌,當面質問雷特到底打算怎麼辦,雷特嘲笑他,告訴他要迫使他結算合約,蒙受重大虧損。艾莫爾對這位後起之秀的做法十分憤怒,設計出一個方法,想擊敗年輕、傲慢的雷特,而不是向他屈服,他下令手下,以明尼蘇達州的杜魯斯(Duluth)為基地,把所有能夠找到的小麥,都送到芝加哥去,然後雇用願意冒險的水手,在寒冬中的五大湖(Great Lakes)上航行,以便交出小麥,他甚至雇用拖船,擊破湖上的冰塊,以便船舶能夠在交貨日期前送達,準時交出小麥,打破了雷特的壟斷,讓所有的人大吃一驚…。由於橫跨多種領域的學識與經驗,蓋斯特能以商業叢書中少見的出色文筆,刻劃出栩栩如生的金融市場,將看似冗長而無趣的史料,化為賞心悅目的讀物。
蓋斯特撰寫<投機:貪婪的智慧>的用意,是要為投資人提供有關他對金融市場複雜度的見解。無論一百五十年來,歷史如何演變,全書的主旨究竟為何?蓋斯特說:如果要用一個名詞,摘要說明市場的所有功能,這個名詞一定是”價格的發現”(price discovery)。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展,一開始以避險、提升現貨市場價格發現與流動性為功能,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值會隨著其所依附的現貨資產價值來變動,因此可以欲規避的風險進行反向操作,由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獲利彌補現貨部位的損失。
最初的期貨合約只是遠期合約(when-arrived),交易的一方付給另一方現在同意的價格,換取未來的交貨。合約成立之後,雙方原本無意把合約拿來交易,然而,以小搏大的槓桿特性,使投機因素迅速浮現,引起農民的抗議。
投機成為早年期貨市場的煩惱來源,農民運動人士認為,只要不是真正的生產者或使用者,都是賭徒。事實上,在1970年代期貨合約首次納入非農產品轉移焦點前,農民幫、投機客與政府間三者的較勁已持續了近百年之久。
從十九世紀以來,農業效率和產量大幅增加,大多數穀物供應充足,但當需求下降時,農民幾乎無技可施,無法減緩收成。為了防止價格崩潰,農業需要精密的行銷制度,需求增加時,釋出產品到市場上;需求減少時,控存產品。不幸的是,期貨市場並未完成這種功能,雖然期貨市場宣稱,自己是商品定價和行銷的有效機制,但小羅斯福總統的政府不相信這種說法,於是影響市場最重要的法律誕生了,1933年通過農業調整法(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授權政府干預農業,隨後的兩年裡,政府付出十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協助農民改善現金流動,設法解決因農業效率提高,所造成的長期供應過剩的問題,這項補貼計畫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美國農業政策的基礎。
從早先的農產品合約,到1970年代國庫券、長期國庫公債、外匯、利率和股價指數合約的產生,繼之1980年代興起的交換合約,還有晚近1990年代隨財務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衍生諸如投資組合保險、零息債券、利用外國短期利率的差異交換合約和附買回協定…等萬般複雜的投資工具,商品的設計與時俱進,人心的貪婪卻始終不變,一旦有獲利的機會,便竭盡所能地追求。場內交易員可以謀求私利,逕行搶先交易(Front running)、投機、炒作,甚至利用散戶投資人的資訊不對稱誘騙購買一知半解的商品。
交易所的管理相對鬆散,法規的制定往往落居市場風氣之後,無怪乎在屢屢爆發弊案的情況下,1986年聯邦調查局派出臥底探員調查芝加哥場內交易員的行為,這也是作者在書中不斷提起,希望讀者深思的議題,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乃是市場成功的基本要素,才能發揮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避險功能,而投機炒作的行為,或多或少有助於提升流動性。
往昔農運人士(又稱鄉下蠢蛋,Sons of the Wild Jackass),對投機採取痛恨態度,如今民智已開,社會大眾不再隨廢除交易所的呼聲而起舞。多年來,自由放任和嚴格治理的兩派始終爭執不已,投機並不是毫無算計,全然的賭博下注,究竟我們要以如何看待自身的投機行為呢?
投入心血與資金之前,必須先了解各種投機金融商品與期貨的由來,唐太宗曾對梁國公房玄齡感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本書後二者皆盡有之,誠然閱讀時需具備基本的商業知識,方能一窺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相信各種讀者都能從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獲得許多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