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4

【經濟學人料理】新梅迪奇家族 --- 誕生!!!




新梅迪奇家族 [注1]

中國的藝術品蒐藏家,對於西方藝術品有興趣嗎?




畫廊業者緊張到整個手心都是汗了。10月16日剛在倫敦結束的佛里茲現代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注2]),同一時間,全世界的秋季拍賣會也正式起跑了。全球的經濟動盪,並沒有讓蒐藏家對於珍貴藝術品的熱愛減少,但是不可否認的,他們的財富縮水了。另外,拍賣商擔心他們在七月或是在更早之前,在目錄上登錄的價格可能對蒐藏家來說太高了些。另一方面,拍賣商先前提供「買貴退差價(price guarantee)」的優惠,如今看來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了。


[注1]梅迪奇家族是活躍於13-17世紀佛羅倫斯的名門望族。佛羅倫斯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而梅迪奇家族當時掌握了佛羅倫斯的政經實力,家族成員產生了三位教宗和多名佛羅倫斯的統治者。梅迪奇家族熱衷於藝術品的蒐藏,資助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多那太羅、拉斐爾、提香等聞名後世的藝術家。如果說:「沒有梅迪奇家族,就沒有文藝復興。」這一點也不為過。

[注2]佛里茲現代藝術博覽會始於2003年,每年在英國倫敦的攝政公園(Regent's Park)舉辦,博覽會是由Frieze現代藝術雜誌的編輯所發起的,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現在已成為全歐洲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博覽會之一。


為了尋得解救,藝術界來到了東方。根據歐洲藝術基金會的統計,中國已經取代了英國,成為緊次於美國、全世界第二大的藝術市場。去年在中國的拍賣與畫廊銷售額總計83億美金,其中中國占世界份額的23%;相較之下,排名第一大的美國,占全球市場的34%。

《一分鐘譯者摘要》
還記得1980-90年代富裕的日本嗎?富裕的日本購買很多美國的資產,最著名的是三菱以14億美金買下了洛克斐勒大樓、SONY花了34億美金併購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這兩項都是美國文化的象徵,當初被賣出去的時候,美國人還擔心全美國要被日本買走了。
反觀現在的中國,也開始富裕了,開始對文化藝術品進行消費,但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在拍賣會場對於中國藝術品的熱愛程度,遠遠高於西方的大師級作品。幾近狂熱的需求,大大地推高了商品的價格,讓齊白石的水墨畫可以比畢卡索的《閱讀的女子》高三倍的價錢賣出,這讓身為西方代表的經濟學人感到不是滋味。譯者將齊白石與畢卡索的作品貼在下面的段落,讀者可以比較看看,若由你來喊價,你會給哪個作品比較高的價格呢?
其實還有件值得玩味的事情是,中國自己也搞出一個叫「中國嘉德」的拍賣行,譯者認為總有一天會超越「佳士得」和「蘇富比」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拍賣行。讓西方感到焦慮的事情,未來只怕越來越多。

若只單看拍賣的話,中國早已是排名第一了。Artprice,是一家提供藝術市場訊息的網站,指出中國去年在全世界的公開拍賣會上,占全世界份額的33%,而緊追在後的是占30%的美國、以及19%的英國與5%的法國。(畫廊與私人買賣的市場在中國尚未成熟,以致於大多數的中國買家在公開的拍賣會上購買藝術品。)佳士得(Christie’s [注3])也指出:今年秋季拍賣會有13%的買家來自亞洲。

[注3]佳士得是全球兩大拍賣行之一,另一個是蘇富比。佳士得於1776年12月的倫敦進行第一筆交易。1973-1999年佳士得在倫敦證交所上市過,隨後由法國富商弗朗索瓦‧皮諾(Francois Pinot)買下。皮諾同時也是巴黎春天百貨(PPR)與古琦(Gucci)、法國《觀點》雜誌(Le Point)的大股東。資料來源:wikipedia。

目前中國的蒐藏家大多還是購買中國藝術品,從古玉玩物到現代隨性藝術都有。「所有的蒐藏文化都是從自己國內的藝術品開始的。」蘇富比(Sotheby’s [注4])亞洲區主席黃林詩韻(Patti Wong)如此說道。但問題是,中國的蒐藏家會對西方的藝術品有興趣嗎?有些專家拍胸脯保證一定會。高古森(Gagosian),是一個當代的藝術畫廊,今年一月在香港展了全亞洲的第一家店。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是高古森的競爭對手,也發誓明年要進軍亞洲。

[注4]蘇富比是全世界第四老的拍賣行,1774年在倫敦成立,一開始是拍賣幾百本稀少又貴重的書籍,發展到現在每年的交易金額約20億美金。蘇富比分別在1964年、1983年二次被美國人收購,並於1998年在美國上市。資料來源:wikipedia。

中國蒐藏家今年搶購高知名度西方藝術品的次數,手指頭都數得出來。據說有位來自中國的畢卡索忠實粉絲,在今年5月蘇士比拍賣會上,花了2千1百40萬美金買下了《閱讀的女子(Femmes lisant)》這幅畫。今年七月,有位來自於大中華區的買家以5百萬美金,標下了米開朗基羅用黑色粉筆畫的手稿。佳士得亞洲區藝術總監強納森‧史坦 (Jonathan Stone)預測說:「這些中國蒐藏家將會步入國際藝術品市場。」同時,高古森在香港的經理尼克‧希姆諾夫(Nick Simunovic)也認為東方與西方對藝術的品味差距,越來越小了。

但是其他人卻持懷疑的態度。詹姆士‧拉裡(James Lally),一位在紐約專門從事中國藝術品的經銷商,懷疑中國的蒐藏家會對(西方)大師級的藝術品感到有興趣。另一個來自英國的拍賣商邦瀚斯(Bonhams)的亞洲區主席,柯林‧席夫(Colin Sheaf)也同意說:「完全沒有證據說中國將跟隨日本的腳步,展現出對西方藝術有極大的興趣。」日本在19世紀門戶洞開,開始受到西方事物的影響;中國一直以來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稱中國。再者,很多歐洲的古老藝術是關於宗教的題材,這對中國文化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一個無神論者(指中國人),是很難會因為看了米開朗基羅的《聖彼得受難(crucifixion of St Peter)》而感動的。

此外,中國的蒐藏家在國內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補救。毛澤東過去破壞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然而現在中國人富裕了點,很多人開始找回他們失去的文化。這股來勢洶湧的需求,將中國藝術品的價格推向新高。今年5月,中國嘉德拍賣(China Guardian),賣出了齊白石的水墨畫《松柏高立圖》,其金額高達6千5百萬美金。



翻譯總鋪師:藍詩圖盾
現正在美國就讀經濟學研究所,師從國際經濟學家Winston Chang。藍詩圖盾對於國際經濟和總體經濟有興趣,樂於翻譯有興趣的文章,分享給每一位朋友。

原文網址: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334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