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德歐夫也一同前往,
見面除了寒暄認識之外,
自然提到了投資的事情。
「畢大、學長你們好,最近台股量能好像有些微成長耶,
前年跟著別人做期貨,去年底營業員遊說我做權證,
有賺有賠,但就是存不到太多錢,
看去年美股好像大漲,
我最近有思考是不是該把所有積蓄梭哈進去,
甚至有人跟我說用保單貸款,
有沒有什麼好康的可以報一下呢?」
「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Anson一臉疑惑。
陪同在旁的畢德歐夫也覺得匪夷所思,
難道因為最近上演的華爾街電影,
讓年輕人又開始以為金融市場是好賺的地方嗎?
「學長你算算看,我從高雄到台北奮鬥,
光是三餐、租屋、生活支出、交通費用,
還有其他開銷零零總總加起來每個月就快要20000元,
我如果不多賺一些那麼第一桶金不知道要存到何時?」
丟掉負面態度,成就自己要用正面態度
Kevin學弟這番話點出目前世代困境,房價太高與薪資太低所形成的矛盾,
是很多到台北打拚朋友的寫照,
在快節奏的城市裏頭淪為窮忙族,
當大家不斷抱怨現況的同時,
只能勇敢面對,或者去改變現狀。
最近陳文茜女士一篇「這個國家對不起年輕人」文章引起諸多迴響,
支持反對兩方各有支持者,
畢德歐夫與團隊成員也花了不少時間討論。
先看看到底台灣實際狀況如何。
根據主計處資料去年12月台灣的失業率為4.08%,全年4.18%,
創下自2009年以來新低。
不過15至24歲青年人失業狀況反而更加惡化,
去年全年攀升至13.17%。
按教育程度別觀察,國中及以下程度者失業率3.53%;
高中(職)程度者失業率4.11%;
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4.50%,
其中,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5.26%;
而15至24歲年齡者失業率13.17%,
顯示高學歷的年輕族群失業情況仍相對嚴重。
來看看美國的情況吧!
去年股市大漲的美國儘管失業率下降,
愈來愈接近FED聯準會的停止印鈔標準,
然而透過資料就不難發現就業狀況正面臨嚴峻挑戰。
適度的勞動參與率可以顯示出社會褔利的健全,
偏低的勞動參與率透露出整體就業環境的險峻。
過去幾年台灣社會強打公平正義的口號,
這個出發點很棒,很多事情沒有對錯,
只是彼此之間的立場不同,
A錯B對或A對B錯這種二分法,
都只是讓自己陷入在「硬要選一個的框架之中」,
政策是影響整體發展最大因素,
然而整體薪資結構與產業發展完全不是單方面可以決定,
務實思考會帶來正向的解決方案。
在這變動的世代中,沒有恆久不變的工作,
只有自我價值難以撼動。
把股票當作資產,不要當樂透!
我們如果買到50元的Apple,那現在525元不就可以賺10倍。只要投入100萬,就可以變成1000萬,
確實有認識的朋友做到了,
但是一般的菜藍族朋友,
真的有辦法一路緊抱著不放嗎?
抱歉,這真的不是樂透,
因為2006年以50元買進Apple,要賣在500元,
第一次出現500元的時間點是2012年,
這是長達6年的時間...
如果沒有深入研究當時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與潛力,
可能買進50漲到60就賣掉了。
「短期市場波動很難抓,長期感覺又要等很久,怎麼樣才會賺錢呢?」
很多人都想在短期內致富,
卻忽略很多要考量的因素,
要有足夠的體力、時間投入與適合的工具,
當然還需要至少一套適用的武功,
在現在扁平化的交易世界裡,
資訊的取得非常重要。
短期上的操作要考量的因素很多,
或者應該說要具備這些條件才有機會在短期的市場獲利,
只要有任何一個元素沒掌控好很可能就會栽跟斗。
很多人都強調獲利能力的突出,
卻很少人看重風險意識。
美國市場長時間來看是上漲的沒錯,
但是過程中的任何一段回檔過程,
可能會讓你帳面虧損龐大,心理壓力無法承受而認賠出場。
1+1>2,讓投資成為你的加分而不是減項
除了工作本業外,投資是個增加價值的管道,穩健的投資會帶來合理的報酬。
如果本錢不夠多的讀者,不應該盯著螢幕前的數字跳動,
當你提心吊膽只是為了賺到500或300元的時候,
你的生活品質已經打了折扣,
一點也不划算。
真正好的投資機會來臨時,
你碰到了,也抱不住的。
我們常跟朋友說:「投資要睡得著,吃得下。」
要記得:「不要讓價差吞噬自己的生活品質。」
祝大家新的一週,工作順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好朋友。
謝謝。
控制好支出收入,做好規劃理財,找出自己的策略,最後建立自己的現金流系統;人生道路與投資相同,沒有絕對的聖杯,作出決定後,就是承擔的開始。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黃金傳說:是不朽傳奇還是歷史名詞?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必轉)
價值上億美元~美股大戶們持股動向
100元美金買20間房屋還有找的城市---底特律
別想要短期致富,學習改變一生的力量
0 意見:
張貼留言